比亚迪纽北冲刺未果,SU7Ultra无经验竟破纪录,比亚迪缺技术

清晨的纽博格林北环赛道,薄雾尚未散去,蜿蜒的山路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这条被誉为“绿色地狱”的赛道,以其177个高低起伏的弯道和严苛的测试条件,成为全球汽车性能的终极试金石。2025年,两辆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小米SU7 Ultra原型车与比亚迪仰望U9量产超跑——先后在此留下印记。前者以6分46秒874的惊艳成绩刷新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后者则以7分17秒900展现出量产超跑的综合实力。两者近31秒的圈速差异,引发诸多讨论,但其背后的故事,远非简单数字可以概括。

一、赛道成绩的背后:定位决定设计逻辑

当我们聚焦于赛道表现,首先需厘清车辆的技术定位:

比亚迪纽北冲刺未果,SU7Ultra无经验竟破纪录,比亚迪缺技术-有驾

小米SU7 Ultra(赛道优化原型车): 核心目标直指极限赛道性能。为此采取了激进的轻量化策略,大量采用全碳纤维覆盖件,移除非必要内饰与舒适性配置,成功将车重控制在约1.8-1.9吨区间。同时,配备了专为赛道极限驾驶调校的三电机系统(总功率1548PS)和高性能赛道专用轮胎。其空气动力学套件也进行了针对性优化,一切以刷新圈速为最高优先级。

比亚迪仰望U9(量产超跑): 定位高端豪华性能市场,需兼顾日常道路合法性、豪华舒适性与极致性能。因此保留了完整的豪华内饰(如丹拿音响、碳纤维装饰)、复杂的云辇-X主动式底盘控制系统以及为道路安全设计的防滚架等配置,导致车重达到约2475kg(含防滚架和桶椅)。其强大的四电机系统(1306PS,1680N·m)拥有更澎湃的扭矩输出,但车辆调校需平衡多种驾驶场景。

二、关键性能差异的理性解读

圈速差异的形成,是多重技术因素与策略选择的综合结果:

比亚迪纽北冲刺未果,SU7Ultra无经验竟破纪录,比亚迪缺技术-有驾

1.重量:弯道性能的核心变量: 近600kg的重量差是核心因素。在纽北这样弯道密集(177个弯)的赛道上,更轻的车身意味着更小的过弯惯性、更迅捷的转向响应、更高的弯道极限速度以及更短的制动距离。SU7 Ultra的极致轻量化设计在此环境中优势被显著放大。

2.轮胎:赛道表现的基石: 轮胎性能直接影响抓地力、循迹性和耐久性。SU7 Ultra配备了专为纽北严苛条件优化的赛道专用胎,确保了极限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速度。仰望U9测试中使用了佳通定制公路性能胎,且在前期测试中遭遇了爆胎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后续测试中主动将极速限制在280km/h,这对长直道居多的纽北后半段圈速影响显著。

3.性能释放策略:安全与极限的权衡: 小米原型车为冲刺纪录而生,其电机功率释放、散热系统、电控策略均按赛道最极端工况设定,无惧风险。仰望U9作为量产车,其控制系统(包括电机、电池、热管理)需保证在各种复杂道路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性能释放策略相对更为保守周全。更强的扭矩输出(1680N·m)也对其轮胎提出了更高要求。

4.空气动力学与底盘:专注点不同: SU7 Ultra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设计完全服务于纽北赛道的高速稳定性和弯道下压力。仰望U9的云辇-X系统则代表了底盘技术的另一巅峰,它能够在毫秒间调整悬架姿态,技术复杂度极高,旨在提供顶级驾乘质感与操控安全,其价值在赛道之外更为广阔的道路场景中得以充分体现。

比亚迪纽北冲刺未果,SU7Ultra无经验竟破纪录,比亚迪缺技术-有驾

三、价格“差异”的本质:成本分配与市场逻辑

仰望U9高达168万元的售价与SU7 Ultra原型车81.49万元的对比常被提及,理解其内涵至关重要:

仰望U9的成本构成: 价格不仅反映其顶级的四电机动力平台和云辇-X系统研发摊销,更包含了豪华内饰用料(如高级真皮、碳纤维)、顶级音响系统、复杂的主动安全配置、满足全球法规的严苛认证成本以及高端品牌的溢价。它是服务于小众顶级用户的豪华高性能艺术品。

SU7 Ultra原型车的成本聚焦: 作为非量产状态的原型车,其成本高度集中于核心三电系统、极致轻量化材料(全碳纤维)和赛道专用部件的开发与测试上。省去了大量的豪华配置、道路合规性认证和规模化生产成本。其目标是打造一个纯粹的性能标杆。

比亚迪纽北冲刺未果,SU7Ultra无经验竟破纪录,比亚迪缺技术-有驾

四、中国力量的殊途同归:多元路径引领未来

小米与比亚迪在纽北的不同表现,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头部车企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比亚迪:体系化优势与务实创新: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的核心优势在于庞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领先的电池技术(如刀片电池)和成熟的供应链控制。其巨大的销量(如王朝系列、海洋系列)所积累的利润,持续投入于电池技术迭代和主流家用车型的全面进化。仰望U9的诞生,是其技术实力向高端领域进军的宣言,证明了其在顶级性能领域的突破能力。其对赛道成绩的“平常心”,源于其已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建立了稳固根基和技术自信。

小米:精准定位与技术声量打造: 作为智能科技领域的巨头跨界造车,小米深谙“首战即决战”的重要性。SU7 Ultra挑战纽北是其精心策划的技术营销事件,旨在快速建立起强大的性能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抢占用户心智。其相对聚焦的产品线(初期车型较少)使其能集中资源进行技术突破和传播。纽北纪录的达成,是其高效执行力与工程能力的直接体现。

比亚迪纽北冲刺未果,SU7Ultra无经验竟破纪录,比亚迪缺技术-有驾

结论:赛道之外,星辰大海

纽北的圈速榜单记录了一瞬间的极限,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比亚迪仰望U9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打造集豪华、性能与前沿科技于一身的顶级超跑,其云辇-X系统展现了底盘控制技术的世界级水准。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则展示了中国品牌在电动性能领域挑战极限的决心与工程实力。

两者的“差异”,本质上是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的差异化选择,而非技术实力的高下之分。比亚迪深耕规模化市场与核心技术(电池),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小米则通过精准的技术标签塑造,快速切入高端性能市场。这种多元化、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成熟、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体现。它们共同的目标,是以各自擅长的方式,推动中国汽车在全球舞台上的进步与超越。未来,无论是在绿色地狱的弯道上,还是在通往千家万户的道路上,中国品牌的故事,都值得期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