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听说了一个事儿,有个学员科三考了五次还挂,五挂之后教练组给她换了个新教练。听说这教练专门带那些老考不过的人,口碑还不错。刚开始我还挺好奇,咋会有人科三挂那么多次?毕竟别说五次,三次以上都挺少见的。
这事让我想起以前跟一个驾校销售聊过。他说,很多人挂科三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更多是心态和紧张。教练跟我讲,科三其实就像是汽车供应链里的一个节点,不仅要技术熟练,还得和交通环境、心理素质这些变量搏斗。就像供应链上游耽误货,导致下游忙成一团,科三考场一紧张,动作就乱了套。说白了,考科三跟做供应链协调工程师差不多,都得随时应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位五次挂的学员叫小李,她家里有个小电动四轮车,平时没法练大车。她试着找机会让老公陪她上路,选了条游客少的宽马路练手。结果刚开没多久,方向没稳住,撞上路边的台阶,吓得她一身冷汗。我听完那段,心里嘀咕:这也难怪挂那么多次,心态一紧,动作就崩。
不过她也不是没努力。她的科一科二给我透露点数字,理论成绩都在90分以上,动作执行有些细节问题,比如倒车入库时手脚配合不够默契。你说这问题离驾驶差还远呢,难怪练过程中会反复犯错。这也挺像研发环节出小差错,被反复调整再推倒重来的感觉。
说到这里,有没有朋友想过,科三为什么有些动作大家做着轻松,她却屡挂?不是单纯技术问题,个人猜测(样本少,纯偶然)可能还有点神经紧张过度,甚至某种心理障碍啥的。教练跟我说,辅导这类学员会注重心理疏导和呼吸放松,动作简单却考场紧张也没用。
换教练这一环节挺有意思。之前我也以为学员和教练是铁板一块,感觉教练说啥都得听,后来发现,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人对人的问题。新教练人更耐心,能给予学员把考场当平时练那样的安慰和鼓励。有点像供应链里换个关键节点负责人,整个流程马上畅快,紧张感自然降了。
我朋友小刚曾经考科三挂过两次,他说教练态度好,练氛围轻松,挂过不丢脸。这个细节体现的还是教练心理调节的重要,毕竟考场不是拼技术,是拼心情。这次小李换成新教练,一起去驾校的路上听她说:这次感觉没那么慌了,教练说多练几遍,就像骑自行车,哪能没摔过。
我自己考驾照那会儿,最烦就是科三那几个复杂动作,尤其是侧方停车和直角转弯,费劲得很。试驾的时候,我粗算了一下,光是练这几个动作,我花在油门和刹车上的踩踏次数差不多有几千次,背后得花多少油耗成本真的没算,但至少让我脑袋里装满了踩离合的节奏感。你说谁愿意反复练呢?反复练下来,时间和体力消耗都很真实。
这么说回来,那些对科三技术挂不住的同学,教练费劲帮他们纠错,背后得付出多少心血呢?我记得某次修理工说,自己维修一辆车平均得用时3小时,但教练和学员之间的修正可能需要几十小时,甚至更多。相比之下,学驾驶差不多是细节打磨和心态塑造的无形维修工时。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我那时录的视频里,老教练手势挺花哨的,有时说的动作顺序和笔记上不太一样。无意中就发现这是他们根据我个人特点调整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教练的个性和方法,是影响考试成败的一个重要变量。
不过呢,我得承认,之前觉得换教练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有点大。实际上,学员的自身状态、练车环境、甚至当天的天气、道路状况都有影响。教练是催化剂,但不是灵丹妙药。换教练,只是给了心态冷静、方法适合的人一个机会。学员自己能不能适应,关键还得看人。
我还是忍不住想问:大家认为,考驾照难更多是在驾驶技术,还是考场心态造成的?没有练车条件的学员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去突破科三的障碍?(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一直觉得,拿到驾照不等于会开车。像小李这样,即使考过了,跑到街上可能还是危险驾驶的潜在隐患。有人跟我说过,拿驾照是第一步,安全驾驶才是真本事。但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到底哪个更重?是不是应该多花时间在日常驾驶惯养成上,而不是死磕考试手册的精确动作?这些我还真没想明白。
教练换人后,我打算去听听新教练对屡挂学员的具体帮扶方法。听说他有套心理疏导和重复演练结合的秘籍,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学车的事,真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考试,更像是和自己心魔的较量。这样想起来,科三考试还有点人生哲学的意思呢。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种教练救助屡挂生的方法,能不能推广开来?毕竟七八次才过的我倒是没见过,但五次五挂的可真不少。假如这个模式成熟了,说不定能帮更多人跨过那道心魔坎儿。要不然,你们觉得科三的痛点到底在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