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注意到这个工厂里,机器的声音不像传统车间那种哗啦哗啦的金属撞击声,反倒像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有点让人头晕。走在其中,我还闻到一股淡淡的清新气息,完全没什么油腻或油漆味。这让我瞬间感受到,这几天我看得那些未来制造的宣传片,是真的硬核,而不是纸上谈兵。
刚来到工厂门口,一个同行的同事压低声音说,你看这些机器人,一辆车75秒就能组装完。我当时还笑,心想着,估算一下:一个小时最多能组装多少?大概在480辆左右(体感,不太确定,毕竟还得看换线频率和生活中的突发状况),这效率真够吓人的。
一走进去,明显感觉到变化。以前传统厂房,是一条直线长长长,工人排起来一字排开。这里倒像个棋盘,很多岛,各自负责不同环节。个别环节还能同时作业,不像过去要等前面工序。其实我心里有个疑问:这样的柔性生产,能不能保证每辆车的质量?毕竟,每次一大批车型切换,难免会带来不稳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那个装配岛有个学算法,每晚上会根据当天数据自我优化调度。这时候我想起身边的小修理工说:以前车一出问题,得找半天资料,现在智能系统改了,车辆出现问题的源头,小到螺丝松了都能追溯出来。挺奇怪的,这么智能,不会被某个小出错点卡住吧?我突然觉得有点太理想化。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智能系统再牛,也不能保证比例100%。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高端智能,会不会太依赖于技术底层?突然遇到断网或软件崩溃,岂不是要全线瘫痪?(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只是我个人担心的点。)
在对比同价位的车型时,我发现以往我试过的一些国产车,虽然造型很漂亮,可在细节质感上总差那么点意思。这里不同,机器人操作得很精细,焊点均匀,零件拼装得紧密得让我都怀疑是不是假体。但我也知道,自动化的高度其实意味着系统的复杂。这里我还在想——智能制造的黑箱原理到底有多深?数据会不会被篡改?(这也是我有点疑问的地方。)
临场小算一下,我估算一下:这工厂每年生产10万辆车,平均单位制造成本大概比传统工厂低15%(体感,不算数据精确版),如果每辆车售价在8万左右,那节省的成本折合超过一个亿,算是个大蛋糕。实际操作中,要那么大规模的节省,也得看供需关系和市场反应。
再回头看看工作人员。一个销售偶尔和我说:车子只要调试好,基本一两次就行。我们这儿,报告说去年故障率比以前降低了30%。我心想,这当然好,但我还是存疑:他们只报告了好消息吗?或者,真正控得住全局?另一个细节让我更有信心——那帮机械师也得学新技术,微信工友圈里,新的操作手册每天都在推送,绝非一蹴而就。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岛式,其实就是把车间拆散了、散布在不同角落,像个微型工厂拼在一起?是不是成本会不会更高?毕竟空间大,布置复杂,维护不光比传统线性多得多。其实我猜有可能,最初投入会大一些,之后用技术回血。但不管怎么说,如果这个模式能这样灵活切换不同车型线,看起来确实像是在多品种同步这块打了一记强心针。
去年我还在一个厂家旁听过,它们说:能不能做到像你这样,一站式地多车型快速上线,技术难度比想象的大多了。我心想,这其实就像盖房子,你要在有限空间内,把每个房间都能随时调整布局,系统得非常智能。五菱那些智能岛,是不是某种微型工厂+大脑的结合,打破了过去那套只要一条线,不准变的硬性套路?我觉得很有可能。
追溯一下制造革命的节奏。福特那会儿的流水线,像是大锅里不讲究的炖汤,虽然效率高,但其实很死板;再到丰田的精益生产,是像个流水线上的厨师,讲究少浪费、快效率,但也还是死板的线性。到了今天,五菱这套东西,像是在变魔术。不用黄沙铁锤,也不用机械臂的死板了,变成了有脑子的工厂。这变化,真的值得深思。
我还在想,未来会不会有人说:这个‘岛式’其实就是个大玩具,不能打持久战。但问题是,市场变化快,把每辆车都做得像模像样的,难度有多大?这个新制造方式,能不能像手机更新那样带来持续的创新?或者,只是个新瓶装旧酒?(这刺激了我,依然存疑。)
我也不知道技术问题的边界在哪,比如学算法会不会变成偏执,一出错就一发不可收拾?细想下来,这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手机、无人快递、智能家居,不也是这样一步步靠智能重塑吗?我想,也许,就像我们惯了用导航避堵,未来的工厂也会越来越聪明——只速度和稳定性,要看背后的系统怎么打磨。
想到这里,我不禁疑问:我们是否还会相信,无懈可击的工业4.0?还是说,真正的自动化其实永远带点人的痕迹?好像每次追求极致效率,最后发现都是和人性在做博弈。就像我刚才观察到的那些自动装配机器人,虽然精准,但谁又能确定天会不会突然变阴?没想过的猜测,也许,未来的制造,除了技术,还有信任这个变量。
站在这个工厂门口,感觉就是一个新世界的入口。未来会怎样?不敢说,也许只是每天多了点车在路上,留给我们自己去探索的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