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宾利捷尼赛思,提到它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豪华、品质与高科技。
然而,尽管在本土市场上表现不俗,但一进入中国市场就显得举步维艰。
有人或许会问,明明外观不输奔驰宝马,为啥就是卖不动呢?
从销量数据来看,捷尼赛思的处境可以说是相当尴尬,四年烧掉近30亿,销量却始终低迷,甚至去年总销量只有1328辆,这是何原因呢?
原因说简单也简单,着眼点不在消费者是否懂车,而在于市场竞争的残酷。
中国市场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什么洋品牌都能捧着买的时代。
消费者在选择豪华车时,早已学会了理性思考,单靠外观和故事来吸引注意已然不够。
BBA等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扎根多年,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品牌认知和庞大的客户基础,消费者的忠诚度也在持久的品牌影响下不断增强。
捷尼赛思在中国的一路坎坷,实属缺乏成熟的品牌建设及市场策略。
在服务网络方面,捷尼赛思对比BBA更是天壤之别,后者拥有超过600家4S店,而捷尼赛思全国门店仅有19家,且基本集中在一线城市。
这样一来,许多捷尼赛思的车主在处理小问题时往往需要跨省去维修,体验之差可想而知。
让我们想象一下,买了新车却因为小故障要开几百公里跑去维修,这种体验谁受得了?
结果就是:消费者宁愿随便找家修理店,也不想在捷尼赛思的门店之前折腾。
服务的体验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复购意愿。
再来看产品力。
捷尼赛思在外观设计、科技配置上并不逊色于一些传统豪华品牌,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品牌背书和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单靠这些吸引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
相较于BBA百年品牌的历史沉淀,捷尼赛思连一代人都没有,品牌历史积淀的缺乏让消费者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国产品牌的异军突起也对捷尼赛思形成了明显的威胁。
如今的国产汽车产品在质量、智能化、设计感等方面愈发以提升,甚至开始逆袭传统豪华车。
它们不再是当年的价格战,也不再是低质量的代名词。
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捷尼赛思希望靠堆配置和高价格来赢得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捷尼赛思在宣传营销上也曾大手笔投入。
无人机秀、豪华灯光秀,完全可以和大型电影制作相媲美,企图通过这样夸张的展现吸引目光。
然而,这些不一定能转化成销量。
营销虽闪亮,但很难掩盖品牌自我认知和用户体验的缺失。
最终,消费者最看重的是产品本身的体验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而不是一场表演秀的演出。
市场环境变化如此迅速,捷尼赛思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资本投入和营销方式,而是一种深度的创新与品牌建设。
如何在高度竞争的豪华车市场中,不仅仅拿出一台技术先进的车,更要在消费者的心中建立长久的品牌认同感。
这是一场持久的耐力赛,而非短暂的烟花。
捷尼赛思究竟能否在中国市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否跑赢这场持久赛也将是对它品牌战略的真正检验。
面对那些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地位的对手,捷尼赛思必须迅速行动,改进自身不足,与生俱来的豪华基因能否转化为市场的认可,尚待观察。
只希望别再让消费者等太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