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突然发觉一件事:去年冬天,我推销一辆纯电的小车时,客户问明年还免税吗。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其实心里还在想,这免税还能撑多久?毕竟,虽然政策利好,但市场上那些高端新能源车,依然能开得像豪车一样,价格动辄百万元。说到这,我有点乱猜:会不会其实政策就是个湖中之鱼?
这个会不会其实很多年前就埋下伏笔。去年年底,打车看到一辆特斯拉Model 3,旁边一哥们说:这个涨价呀,真是得算计。
你想,那会儿还在意图——用不完的优惠,能不能粘到最后?
直到公布消息:2026年起,买新能源要补税了。
按目前的规则,2025年买车不交车购税,明年起,新能源开始恢复征收,但还会管个减半政策。估算:目前10%的税率,减半后变成5%。也就是说,买30万的车,税金就是1.5万——这额度刚好对应最高减免额。超过这个价位,比如买50万的,税算下来就是(50万×10%)—1.5万=3.5万。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用最高1.5万的限额?
挺简单,毕竟市场上豪华新能源层出不穷。高端车一辆买了几百万,几百万的税收优惠也不是点儿事。这里限制一下,避免别的大富翁打税收优惠牌。它实际上在调控,但我觉得更像是拉长差距——工厂好、车贵得多,享受管理成本也高,不想让它直接享受全赋。
比方说,同样的30万车,税率低,整车用的技术其实差别不大,只是配置上的奢华。但高配版本,价格翻了一番,能免掉的税也会多不少。
这就让我想起个问题:
到底是技术在拉伸价值,还是价值在拉伸价格?
或许都不是,可能只是一场票面游戏罢了。
我还观察到个微妙点:去年我带客户看车清单,那个25万左右的纯电,整车换装的其实都是成熟供应商的零部件。珍珠屏、大屏幕、自动驾驶辅助……这些硬件的成本估算:屏幕两三千起步(样本少,估算),自动辅助大概几百到一千(体感),但整车调校花费,其实比硬件贵多了。我一直在想:研发到底花在哪?
实际上这个比喻挺直观:硬件像你的衣服,套在身上可以买得起,但行走的效率(研发调校、软件优化、底盘调配)才是身体——是活出来的价值,硬件不过是糕点的外皮。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事:很多人买车不考虑后续维护成本。那辆车,虽然免税,但售后成本会不会变高?
我觉得,很多时候,人们低估了技术越来越复杂带来的维保成本——就像手机,硬件越新鲜,软件越打补丁,用了两三年,可能比双倍价格的旧手机还高。
这段先按下不表(留白)。
我一直觉得,销售和修理工那句话特别有趣。有人说,他们最怕客户懒得麻烦,其实麻烦背后,是心里在算账。
像我一位朋友,做过售后,他聊起客户:要是能多花点钱买点长保,没那么折腾。你看,现在不少人买电池包,除了电池本身,还会有个长效保修包,其实是个保险。就像你买保险一样,省了很多后顾之忧。
你们觉得,这样的套路是不是早就无处不在?
我其实挺喜欢他那句话,反映了经济学——愿意多花钱,才是真正认可的部分,哪怕其实大部分人表面嫌麻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回到政策层面,除了免税与补贴,未来还能不能走本土化路线?我猜,可能会逐步减少对进口高端车的依赖,但这个猜测不太靠谱——毕竟,谁都知道高档进口车是活广告。
原先的设想是:政策平衡市场,避免豪华车型过多占用优惠资源。这其中的微妙点在于:
定义豪华是不是有点随意?
比如说,豪华车里不光有百万元的,也有一些性价比高的中端豪华。
它们在税收政策里,可能会划个圈——但实际,消费者的感知会差异很大。
很多车主其实看的是车的体验,而不是价格标签。
这让我好奇:新政策会不会带来品牌惯上的微调?
我还不敢保证:像分段限额那样的措施,就一定能扭转豪车市场充斥的局面。
说到这里,我自己琢磨:公平,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把税收优惠平摊到每个人,还是让高端用户少吃点特殊待遇?
敏感点在这里:一方面,企业希望免大额税,另一方面,社会期待公平合理。
讲到公平,我觉得这就像我家厨房的油盐酱醋——哪样调料多了,味道就变了。
折射出来的是政策在实践中形塑的价值观。
我不得不问——
一辆车,能在我心里存在多久?
或者说,技术的甜头和成本,哪个占的比例更大?
哎,只是偶尔会觉得:未来是不是早就提前写在车牌号码上了?
像我细想,这个免税限额,是不是会成为新一轮价格战的火药桶?
又或者,仅仅成为市场调节的一个劣化版本?
有时候,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那辆车在你手上的那一瞬间的细节——比如它的座椅,触感柔软吗?
或者,某个微妙的声响,就像你那天早晨一抹阳光,意外中带点温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