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上演了一场欧洲版的现实“宫斗剧”。原以为过去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芯片短缺已经让大家学会了“共度难关”,没想到,荷兰又整出了一出“锁仓闹剧”,搞得全球车企一个比一个头大。
先来复盘一下这出戏的大致剧情事情从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中国股东“出货管控”开始,谁曾想欧洲这头却直接关上了门,宣布“锁仓”。这一来,全球17%的汽车芯片瞬间断供。各大汽车品牌,尤其是像德国大众、宝马这些欧洲车厂,顿时乱成一团,哭天喊地去抱另一家巨头英飞凌的大腿——要知道,这些老牌车企一边市场压在中国,一边产业链卡在荷兰,如今是赔了时间又搭上供应,急得连夜开会骂娘“要是早知道玩这种花样,我们几个月前就多囤几批货了!”
表面看上去,这是荷兰人打着什么“民族大义”的旗号,试图“赎回”已经卖给中国人的芯片产线。实际上,这军师一拍脑门,就把棋盘搞得生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锁仓一瞬间,后果就来了——中国大客户火速应对,闻泰直接给你祭出35亿,扩建自家的12英寸晶圆厂。虽然确实成本会高些,但这意图也明摆着你不卖?没关系,我慢慢自给自足。中国商务部也没闲着,把半导体制造设备划入出口管制清单,这意思很简单欧美要制裁?咱就不跟你玩了,看谁先扛不住。
可怕的是,这种博弈,从来双输。欧洲那边原本就“科技树点得歪”,半导体行业已经被甩开一大截,荷兰玩家尤其依赖中国市场。我们来看看ASML,这家全球EUV光刻机巨头可谓荷兰的镇店之宝,中国市场直接贡献了它三成收入!现在好嘛,一边想掐中国芯片脖子,一边却靠着卖高端设备吃饭喝汤。果然是“一边砍你一刀,一边嘬你点血”。
小伙伴们可别以为这枪林弹雨的战争离咱普通人远得沁人心脾,其实最后“买单”的还是终端消费者。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已经发话下一步,每颗汽车芯片都会涨价。汽车厂随手就能给出来一个理由——供应紧张,整车不得不涨价。届时,去4S店的小伙伴,估计一听到售价就想转身退场了,这加价甚至算不上“割羊毛”,倒像是拿剃刀刮清光……
更绝的是,这次欧美自己朝自己内裤开了枪。欧盟“芯片法案”本想拍着胸脯来搞半导体领域的自力更生。于是干脆把市场准入门槛拉低到3亿欧元,明摆着给中资企业递出“逐客令”。但是经济现实不会在意他们的自我感动,据牛津经济研究院测算,仅此一条法案,就可能让欧盟GDP缩水半个百分点。欧洲本想把前排座位的位子坐稳,到头来发现好不容易挖的坑却反手埋了自己。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全球经济大棋局中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多极化趋势下,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其实就是变相的脱钩)正在测试间的承受能力。可少了“你”中国市场,真就能够破解“去我”的问题吗?没有光刻机的中国未必怕你多久,但没有中国的全球大市场,谁能活得潇洒?这一轮下来,已经有人看出了悲剧的苗头当每一份订单都转身找上三星和瑞萨时,这岂不是把欧洲逼到了吃相极差的地步?
掐指一算,这场供需大战才刚开场。到底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很难说。可就有一点我们真该反思拿民族主义当筹码,比的是双方谁更沉得住气,也更有耐心加码工业底盘。光喊口号的热血可以一时用来提气,但制造业这碗饭,最终靠的还得是真刀真枪的技术和公平共赢的合作心态。
而此刻,各国的消费者就想问那么一句“扯了半天皮,我们钱包里的钱究竟是被谁给抠走了?”答案,无比扎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