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很深,测试场灯光刺眼地切开黑暗,一辆智界R7缓缓驶入指定区域。场地里,冷风把测试员的外套吹得猎猎作响,几台摄像机紧紧钉在车身周围,俨然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拆解进芯片底层的0和1之间。大赛评分员的笔记本屏幕上,分数一行行跳动——61分,华为乾崑智驾的最新成绩,有点扎眼。旁边别克至境的分数已经突破了100分,看起来体面得多。现场的讨论声夹杂着嗤笑和赞叹,争议像冷热不均的咖啡,喝下去难以下咽。这就是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很难想象有人靠一场评分就能看懂整个智能驾驶赛道,却偏偏有不少人信得十足。
这个结果,就像把黄瓜蘸蜂蜜:奇怪,有点刺激但不一定靠谱。评分系统说白了是人做的,不是上帝做的。谁赞助,谁安排流程,谁主导规则,就能左右不少分数,尤其是这种“评测活动”从来都不只是纯粹公益。比赛要租场地,投放媒体,赞助商还要留下logo,主办方可不打算亏本。场地上的每一台车都是商品,更是广告。现实就是,评分本身不仅和车的表现有关,还和活动主办方的饭碗有关。看结果,意思意思就好,别跟打分摔太狠。
可一个现场分数能否盖过用户日常用车的实际体验?我捏了捏自己的逻辑神经,觉得未必。比起一场三小时的测试,车主每天上班回家的路或许才是真正的考场。有不少智界R7的车主反馈日常智驾里程占比超过90%,甚至在有些车主群里,干脆把“开手动”当成一种懒得打开的备用方案。现实用车,和赛场风云,有时候隔着四级风,不在同一个气流层。
如果拿护城河来说事,那得先问,什么叫护城河?不是“我比你分高”那么简单,也不是某场测试跑第一。真正的护城河,是你永远比同行领先,领先的距离还在不断拉大。再往前推,华为投入智驾的资金从已有的五百亿到ads 5.0再追加上百亿,这水平跟特斯拉勉强算是同一个游戏房间——其他车企,别说追上,这轮融资还没点背书就都掉队了。有钱,没用;有技术,才算;又有钱又能把技术叠加到产品里,用起来比谁都顺,那才是护城河。
往死里聊技术和体验,乾崑智驾的路径像苹果一条龙,摔碎供应链,把每颗芯片都抓在自家手里。从系统到底层算法,从激光雷达到AI芯片,都敢自研,这和安卓式开放路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Momenta的策略就是快速扩展——挂靠160多款车型,拿英伟达当大腿,算法靠自研,数据收集多如牛毛,毕竟用户多就有路面场景多,智驾体验自然提升得快。两种做法,像是一个步步为营,一个速战速决。路径没什么优劣,但模式决定了未来格局里,谁更有可能守住自己的疆土。
这种事情,不靠一场比赛说了算,靠的是时间沉淀。举个不那么高端的例子,苹果手机单看硬件其实并不顶尖,但体验总胜一筹,同理,乾崑智驾日常表现和口碑远超单一跑分。技术和体验本就是一体两面——“跑分谁都能做,体验谁都做不到”。说真的,如果护城河是用分数堆出来的,那华为早该给比赛主办方寄几箱税务局特供绿茶,“分高点,别克都得喝喝”。
当然,这行业有其黑色幽默。每回新车型出来,评分体系就像方便面调料包,摇一摇就能变新口味。谁数据多,谁算法厉害,谁就能拱上风头。可实际道路不是实验室,摄像头、激光雷达、芯片性价比、AI算力……每一个部件都能出点小状况。技术人员在后台憋着一肚子bug,市场部边喝咖啡边琢磨“怎么吹成中国智驾世界第一”。无论如何,消费者的那几百万次避免碰撞的真实数据比赛事的高分金杯,更值得把握。
经历过太多类似的场景。有厂家一头热地涨分,有媒体一边热议一边收广告赞助,有消费者口碑逆势疯涨。舆论场上永远隔着两堵墙,一边看数据一边怀疑数据,这才是智驾圈的正常。说到底,“护城河”不是靠赛场优秀,也不是靠宣传铺天盖地,而是靠可持续的体验优势和技术深度。
有时候写这种分析,觉得挺自嘲——我们这些行业观察者,永远骑在分数和体验之间的缝里。左手握着“分数有参考价值”,右手攒着“实际表现才是真的”。每次看到大赛排名争议,忍不住想,假如让赛场评分员开一个月智界R7,可能对分数的感知比比赛当天强烈多了。写到这,顺便对主办方说句心里话:“下次办比赛,能不能顺便派辆测试车让我过把瘾,体验下‘护城河’的宽度?”
现在,智驾产品其实只刚刚上路。从目前看,乾崑智驾和Momenta像星辰一样各自闪耀,市场足够大,也可能容得下两家甚至更多玩家。比赛结果固然是谈资,但护城河最终由体验和技术堆积。如果你是用户,你愿意相信一次赛事评分,还是信漫长日常的用车感受?真实和包装,到底哪个才是智能驾驶护城河的“砖瓦”?再往后,未来是不是还有我们没见过的“第三种路径”,能一举重塑智驾的格局?不妨把这些问题留给下一个深夜,等更多车驶入更多路口时,再慢慢寻找答案。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