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142亿押注上海:豪赌新能源未来
10万辆纯电动车,每年为这个拥挤的星球减少多大一片“尾气云”?142亿元到上海金山开建超级工厂,到底是雷克萨斯在讨好中国市场,还是上海在助力丰田电动化“跑马”?4月22日,丰田汽车在中国扔下一颗“新能源汽车炸弹”,它的余震,远不止于特斯拉的那个车间。
特斯拉,这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冲锋陷阵的外资选手,已经用上海超级工厂证明了独资模式的吸引力直接在中国制造,然后迅速“出口全球”,节省中间环节的高额成本。丰田不一样。这个日本老牌巨头曾长期把新能源汽车的话语权让给了“新能源先锋”们,自己守着混动技术骄傲地“等风来”。但这次,丰田不仅选择独资模式,还在上海金山砸下142亿元“赌注”。为什么?
答案是,丰田的焦虑已经没法再掩饰了。在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而丰田靠“家传法宝”燃油车和混动技术维生的日子正在逐渐被倒数。更重要的是,雷克萨斯这个响当当的豪华品牌,也正面临触顶压力2024年仅微增0.3%,18万辆的年销量看起来不差,但新能源车的贡献却近乎尴尬。面对理想和蔚来这样后来居上的中国本土玩家,雷克萨斯再不主动出击,豪华车市场的棋局很快就要“没它下脚的空了”。
这座142亿元“超级工厂”究竟长得是什么样?数据告诉我们,这不是个“象征性”的项目。占地112.78万平方米,规划年产10万辆,远期目标居然高达50万辆;生产的电动车既包括产品端,还包括核心的动力电池。这意味着,丰田雷克萨斯不仅要通过本土化降低成本,更是在“对标”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试图打造一个能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的革命性“基地”。
并非所有人对这次合作都欢天喜地。有人质疑外资独资设厂,会不会挑战中国现有产业链结构?雷克萨斯的本地化战略表面看是与中国供应链体系深度绑定,但外资供应商是否也会趁机抢滩登陆?
还有人提出,丰田在主打其e-TNGA2.0电动平台、宣称95%零部件本地采购率的承诺,究竟能走多远。往大了说,这代表着什么?是全球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工业能力“认可”,还是千方百计想用“懒人包”从中国榨取最优性价比?
就在大家热议时,丰田雷克萨斯在华投资的另一个焦点突然浮出水面——固态电池。这个技术曾多年“遥不可及”,但如果进展顺利,用它制造的电动车续航将轻松突破800公里。可关键问题是,丰田自己都说这个技术2030年大概率才会实现量产。而2027年,这座超级工厂就计划开工,这是一场在走偷跑的“高科技心理战”吗?
丰田的电动化雄心还不止步于纯电领域。在长三角地区推进氢能项目试点,与上海港合作打造氢能重卡运输网络,也在悄悄铺路。但氢能,显然问题更多,它不仅存在高昂的生产运输成本,还面临安全性和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这些技术路线的选择,是战略性超前布局,还是雷克萨斯被“多线作战”的无奈之举?
看似欣欣向荣的汽车工厂背后,其实也暗藏隐忧。全球新能源战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市场的激烈程度最为突出。与蔚来、比亚迪乃至特斯拉的本土化定位相比,雷克萨斯并没有在消费者心智上形成“新能源引领者”的清晰认知。更何况,其首款投入市场的高端SUV一旦定价40万元以上,将直接对标蔚来ET7、理想MEGA等备受国内消费者青睐的畅销车型,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仍是未知数。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消费者对外资品牌逐渐形成了“能造好产品就得用诚意定价”的心理预期,这对于豪华品牌起家的雷克萨斯无疑是巨大挑战。更何况,电动车阵营的技术革新速度是以月计算,竞争对手在产品迭代上的敏捷性,是雷克萨斯这个大象能否起舞的“不定时炸弹”。
要说丰田这次在上海砸下亿级投资是“信心满满”,未免有些乐观。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这更像是一场不得不下的“保守赌注”。中国市场这个新能源主战场,时间不会等人,消费者更不会用情感溅怜昔日的燃油车“王者”。尽管固态电池和氢能项目听起来高大上,但离真正将纸面蓝图变成现实,还有无数关卡需要攻克。
丰田这次下注中国新能源市场,究竟是“三年磨一剑,无敌天下”,还是在特斯拉、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夹缝中“负重前行”?你会为一辆售价40万+的雷克萨斯电动车买单,还是更愿意支持技术更加成熟、本土化也更接地气的国产品牌?我们是否该期待一个“特斯拉第二”,还是做好迎接一个“传统豪强困兽之斗”的心理准备?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