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燃油技术革新”等于力挺油车?或许有些人乐观过头了!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09:53:28。
一条消息在车圈炸开了锅。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学会年会上说:要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
很多人一听,立刻拍手称快。
燃油车要翻身了?新能源要凉了?
31840 这个数字,是某平台相关话题的讨论量。
热度高得吓人。
可冷静下来想想——真是这样吗?
支持内燃机技术进步。等于支持燃油车?
未必。
甚至,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内燃机 ≠ 燃油车。
这听起来像废话。但很多人混淆了。
内燃机是一种动力装置。它可以烧汽油。也可以烧柴油。甚至能烧氢、烧甲醇。
它能装在纯燃油车上。也能装在混动车上。还能作为增程器存在。
政策说“支持内燃机技术”。重点在“技术”二字。
不是“支持燃油车销售”。也不是“延长燃油车寿命”。
更不是“放缓新能源转型”。
它的潜台词是什么?
是技术不放弃。是路线多元化。是给未来留后路。
你想啊。纯电动现在多风光?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
某些月份甚至逼近50%。
但问题也来了。
充电难。续航焦虑。冬天掉电快。
电池回收。电网压力。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
这些问题,短期内无法根治。
怎么办?
混动和增程就成了“过渡最优解”。
而它们的核心之一,正是高效内燃机。
比如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仅2.9升。
吉利雷神混动。热效率突破46%。
长安蓝鲸iDD。纯电续航超150公里。
这些车都烧油。但它们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油车”吗?
不是。
它们是“油电协同”的智能体。
内燃机在这里,不再是唯一动力源。而是“高效发电机”。
它的任务,是尽可能少地启动。一旦启动,就运行在最省油的区间。
这才是“支持内燃机技术”的真正目的。
不是让燃油车多活几年。而是让“烧油”这件事,变得更聪明。
更高效。更低碳。
所以,你以为政策在救油车?
错。
它是在为新能源铺路。
用内燃机,托住转型的底线。
防止一刀切带来的市场震荡。
这叫“技术冗余”。也叫“战略备份”。
再看另一边。传统燃油车呢?
2023年,中国纯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18.7%。
合资品牌大面积减产。
4S店清库存。优惠几万块。
消费者不买账。
为什么?
因为体验落伍了。
起步肉。油耗高。噪音大。智能化跟不上。
你开一辆20万的燃油车。和一辆20万的混动车比。
城市通勤。混动可以纯电行驶。电费几分钱一公里。
燃油车?每公里油费七八毛。
一年下来。差出几千块。
谁不心疼?
更别说驾驶质感。
电机响应是毫秒级。内燃机是秒级。
红绿灯起步。混动车嗖一下就走了。
燃油车还在等涡轮迟滞。
这不是技术差距。是代际鸿沟。
有人会说:我就不信电车。油车皮实耐造。
可问题是——时代变了。
手机从按键到智能。不是因为按键机不耐用。
而是智能机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汽车也一样。
未来的车。是移动终端。是能源节点。是智能空间。
燃油车的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
而新能源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芯片”。
后者天生更适合智能化。
L2+辅助驾驶。OTA升级。车联网生态。
这些,燃油车堆再多零件也追不上。
就像诺基亚再坚固。也挡不住iPhone的浪潮。
所以,支持内燃机技术进步。反而加速了燃油车的消亡。
听起来矛盾?
其实不然。
因为技术越进步。混动和增程就越强。
而混动越强。消费者就越不愿买纯油车。
你看理想汽车。全系增程。
2024年交付量超40万辆。
用户为什么买?
“没续航焦虑。还能享受电车驾驶感。”
一句话戳中痛点。
再看问界、蓝山、零跑……哪个不是靠“油电双修”打下江山?
传统燃油车呢?还在拼“三大件”。
可消费者问:三大件再好,能给我省油吗?能让我免费升级功能吗?
不能。
那它就只能被边缘化。
还有人寄望于“氢内燃机”或“合成燃料”。
听起来很美。
可现实是——基础设施为零。
成本极高。效率偏低。
短期内,难成气候。
而电动化+混动化,已经是明牌。
政策支持内燃机。不是为了复活过去。
而是为了平稳走向未来。
最后说说技术天花板。
燃油车真的还有潜力吗?
热效率。目前顶尖水平是46%-47%。
理论极限约50%。
再往上,难如登天。
这意味着,90%以上的能量,都以热量和摩擦损耗掉了。
而电机效率呢?超过95%。
一个在爬坡。一个在山顶。
差距不言而喻。
即便加上发电和传输损耗。电驱动的整体效率,依然碾压燃油。
所以,燃油车不是被政策杀死的。
是被物理规律淘汰的。
我们怀念V8的声浪。理解。
但声浪不能当饭吃。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每一克排放都要计算。
内燃机必须变得更清洁。更高效。
否则,连“备份”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这次“支持内燃机”的表态。
不是反转。不是倒退。
而是务实。
是承认:新能源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内燃机作为“压舱石”。
但方向从未改变。
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是70%以上。
燃油车。注定是少数派。
甚至,会成为“小众爱好”。
就像机械表。在智能时代,成了收藏品。
所以,别高兴太早。
支持内燃机技术。不等于支持油车。
恰恰相反。
它可能是燃油车谢幕前,最后一次技术谢礼。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
你听见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