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观察,真心觉得汽车行业的加班文化又变得热闹起来。奇瑞最近发文要把风云线下门店的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虽然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晚间需求,但我心里有点打问号。这其实不像是单纯的服务升级。我试着和店里的销售聊了几句,一个销售低声说:大部分人都只到晚上八九点,十点怕是连面对面都不容易。对比一下去年我路过的某家经销,门店一直还空荡荡的,晚上十点出门时灯火稀疏,真不知持续延长的意义为何。
不能忽视背后那点隐隐的供应链压力。你猜同行的零配件供应商是不是也在暗暗皱眉?我猜有点。毕竟,延长营业时间章法复杂,可能带来劳动力成本的飞升—估算:每多一个小时,额外每日基本工资支出能大概增加10%,也就是说,若一线销售月薪2万,延长几小时,一个月就多花几百元。这个成本在大环境下算不高,但累积的压力其实挺大。
突然一句话,我没有提前想清楚:是不是奇瑞急于抢占市场份额?这个主动延长背后,是不是试图通过服务时间延长来弥补产品本身的不足?或许吧。尹同跃刚刚在内部反思加班文化,直言要杜绝疲劳战、不要人海战,我觉得他其实是想转变企业文化,但这两者似乎有点冲突。开玩笑,企业不可能一夜变身人性化,尤其是在销量压力下。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员工对时间的尊重,远比客户满意更难达成?有个修理厂工人曾告诉我,他们那边每天的工时控制得真死,谁敢多劳多得?感觉像极了旧时的工厂制度。想象一个快递员,日常送货也在追时效,延长工作时间谁愿意?我倒宁愿他们多点休息,出门少点奔波。
(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上,店里增加营业时间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我估算,为了所谓的满足不同客户,延长的时间或许只带来20%的新增客户,剩下的80%还是会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交易。算一下成本——平均每个订单的时间成本大概8分钟(含等待、办手续、试驾等待时间),换算成现金价值其实不高。如此一来,这样的加班其实挺像盲目追求——想用时长来掩饰产品或服务的短板。
刚才我翻了翻一张相册,是去年那个风云门店,门口一位顾客抱着娃在门外等,销售还在忙前忙后,是个人不在少数局面。实际上,店面 maintenance、试驾司机、HR安排,一环扣一环,想想供应链能做到那么细致靠谱吗?我觉得不一定,到底是人多事少还是事少人多,这个问题挺关键。不是说延长营业就一定好,但我在想,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流程优化,不是单纯的时间延长。
我还记得,有次跟朋友开玩笑说:你看,车企总喜欢强调用户体验,但实际上用户体验里最重要的,无非就是等待的耐心+服务的细心。这两样结合,才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但如果光靠延长时间来弥补服务差,很快就会露出马脚。这其实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的焦虑:是不是觉得晚点下班,客户就会多等一会,企业就能多赚点?其实真不一定。
这里还要问一句:你觉得延长到晚上十点,对客户的粘性提升会有多大?我有点迷糊。这么想着,自己也开始嫌麻烦——要不要搞个试点试试看,结果很可能不了了之。最怕还是变成空话的噱头,光喊着服务升级,实际效果几乎没有。
这让我想起一个微小的细节:我倒车时,那盏自动感应灯突然亮起,光线刚刚好。细节里,可能就藏着企业的用心——不同时间点,不同光线下的服务体验。真实的细节,反而比一刀切的延长时间更能打动人心。
对了,最后留个问题:今后汽车行业会不会逐渐摆脱死板式的服务时间?或者说,这只是个暂时的噱头归零?我也不知道,也许左手是创新,右手是惯。整个行业,或许都在等待一个破局点。
(这段最后一问挂在空气中,等待着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