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超1000km的固态电池,能彻底赢油车,我看未必!

最近,关于固态电池的讨论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各种消息听得人热血沸腾。

据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能让电动车随随便便跑上一千多公里不充电,而且充电速度快得惊人,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补能好几百公里,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在锂电池容易起火的安全隐患。

一时间,媒体和车评人都把它捧上了天,称之为“燃油车终结者”,好像有了它,我们开了上百年的汽油车明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听起来确实像科幻片里的场景,让人无比向往。

续航超1000km的固态电池,能彻底赢油车,我看未必!-有驾

但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最讲究一个“实事求是”,这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神奇,能这么快就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我看事情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咱们先得弄明白,固态电池到底好在哪儿。

现在市面上跑的电动车,不管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装着液体的容器,电池的正负极就浸泡在这些叫“电解液”的液体里。

而固态电池,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把这些液体换成了一整块固态的材料。

别小看这一个变化,它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首先就是安全,没有了那些易燃易爆的液体,电池就像是穿上了一层“金钟罩”,就算发生严重的碰撞挤压,起火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这对于每一个坐在车里的人来说,都是最大的福音。

其次,因为是固体,内部结构可以做得更紧凑,同样大小的电池包里就能塞进更多的能量,这就好比以前一个背包只能松松垮垮装几件衣服,现在用真空压缩袋一抽,能装下的东西翻了一倍。

能量密度上去了,续航里程自然就长了,一千公里也就从理论变成了可能。

这些优点,确实是直击当前电动车的核心痛点。

但技术上的先进,并不代表它马上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面有一个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成本。

续航超1000km的固态电池,能彻底赢油车,我看未必!-有驾

咱们来算一笔账,目前技术非常成熟的液态锂电池,成本控制得比较好的,一度电大概在四百到六百块钱。

我们就按五百块算,一辆装配一百度大电池的纯电动车,光是电池这一项的成本就要五万块钱。

这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也是为什么续航长的高性能电动车价格都不便宜。

那么,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固态电池呢?

根据行业内比较乐观的估计,就算技术研发一切顺利,生产工艺也完全跑通,等到2027年左右能够实现量产,它的成本可能也要达到每度电一千五百元,甚至两千元。

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

同样是一百度电的电池包,成本一下子就飙升到了十五万到二十万。

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

这几乎等于一辆主流家用轿车的整车价格了。

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固态电池只可能出现在那些售价上百万的顶级豪华车上,成为一种彰显技术实力和品牌地位的“奢侈品”,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它只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更买不起的“高科技名词”。

所以说,指望这么昂贵的技术在短期内就彻底取代燃油车,让十几、二十万的家用车都用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固态电池这支“远水”解不了近渴,燃油车的地位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

恰恰相反,一场真正的围剿战其实早已打响,而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角,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固态电池,而是曾经被很多人看不起,甚至被嘲笑为“过渡方案”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车。

过去一提到混动,很多人脑海里的印象就是“不够纯粹”,觉得它既有发动机又有电动机,结构复杂,是为了应对政策和续航焦虑而做出的妥协。

续航超1000km的固态电池,能彻底赢油车,我看未必!-有驾

但市场是最诚实的,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票,最能说明问题。

你只要翻开近一两年的汽车销量排行榜就会发现,排在前面的很多都是我们中国品牌的混动车型。

比如比亚迪的秦、宋、唐系列,月销量动辄几万台,已经把很多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打得节节败退;还有像问界、理想这些新势力,更是凭借增程式电动车,在三十多万的高端SUV市场里杀出了一片天。

这些曾经不被看好的“混血儿”,如今正实实在在地抢夺着传统燃油车的地盘。

它们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们最懂中国普通家庭的真实用车需求。

我们可以设想两个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日常上下班代步。

你每天在城市里通勤,来回可能也就三四十公里。

开着一辆纯电续航能达到一两百公里的插电混动车,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用。

家里有充电桩的话,每天回家充上电,一度电几毛钱,算下来一公里成本不到一毛钱,比坐公交车都便宜。

而且电动机驱动,起步安静又迅速,在拥堵的市区里走走停停,既没有发动机的噪音和抖动,也不用心疼油耗,驾驶体验非常好。

第二个场景,节假日长途出行。

比如过年回老家,或者带着家人自驾游,一趟下来上千公里。

续航超1000km的固态电池,能彻底赢油车,我看未必!-有驾

这时候,纯电车主的“里程焦虑”就开始了,得提前规划好沿途的充电桩,还得祈祷服务区的充电桩不用排长队。

而插电混动车主就从容多了,电用完了,车里的发动机会自动启动,无缝衔接变成一辆超低油耗的燃油车。

高速上它的综合油耗可能只有百公里五升左右,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省。

没油了,随便找个加油站,三五分钟就“满血复活”,完全没有任何焦虑。

这种“平时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既享受了电车在城市通勤中的经济性和舒适性,又彻底根治了纯电车的补能焦虑,对于绝大多数只有一个车位、只买一辆车的中国家庭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它不需要你为了迁就车辆而改变自己的用车习惯,价格也已经做到了和同级别的燃油车相当,甚至更具优势。

更重要的是,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自身还在飞速地进步和“内卷”。

早些年,很多插混车的纯电续航只有短短的五六十公里,确实有些鸡肋。

但现在,纯电续航达到200公里的车型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而像比亚迪、长安深蓝等品牌,更是已经开始推出纯电续航超过300公里的车型。

300公里的纯电续航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即便家里没有条件安装充电桩,也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用,可能一周甚至半个月去公共充电桩快充一次就足够了。

发动机的角色,已经从一个主要的动力来源,彻底变成了一个应急备用的“超级充电宝”,只在你进行极长途旅行时才会被唤醒。

这样的使用体验,已经和纯电动车非常接近了。

同时,像800V高压快充这样的先进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到新一代的混动车型上,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

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正在让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彻底摆脱“过渡产品”的标签,成为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并且体验极佳的出行方案。

试想一下,当一辆纯电续航达到三四百公里,综合续航超过一千五百公里,日常使用成本极低,长途出行又毫无焦虑的混动车摆在你面前时,你还会坚持选择一辆传统的纯燃油车吗?

答案,或许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