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进一辆新款的电动车,都感觉自己像在参与一场大型社会实验,脚踩电门,手握方向盘,实际上是在帮厂家公测一个装着轮子的巨型手机。屏幕比脸大,功能比App还多,尤其是那个叫“智能驾驶”的玩意儿,宣传里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明天就能躺平了让车自己送我们去上班,但实际上手一摸,心里还是会默念“阿弥陀佛,信你个鬼”。
就在大家还在为谁家的激光雷达多两颗、谁家的算力高半头而吵得不可开交时,一个让很多人下巴脱臼的消息传来:无人机界的灭霸——大疆,把它那个备受瞩目的车载业务,也就是现在的“卓驭科技”,半卖半送地“嫁”给了汽车界的“老大哥”——一汽。
一汽,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工业风和年代感,突然成了前沿智能驾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操作骚不骚?太骚了。这感觉就像你家楼下练了几十年太极拳的王大爷,突然反手收购了隔壁最火的电竞俱乐部,还当上了总教练。
这事儿表面看是一场股权交易,一汽增资加收购,拿了35.80%的股权,成了新东家。大疆原来的控股公司退居二线,大家“共同控制”。但扒开这层商业文件的外皮,底下是血淋淋的现实和赤裸裸的算计。这根本不是什么强强联合的浪漫童话,这是一场关于“活下去”的现实主义教学。
想搞明白这场交易的精髓,你得先回答一个问题:大疆图个啥?
大疆做无人机,那是降维打击,把全世界的同行按在地上摩擦。它做手持云台,也是一出手就直接定义了市场。所以当它宣布做“大疆车载”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狼来了,汽车圈要被这个跨界巨头掀翻了。结果呢?大疆自己先把桌子给掀了。
为啥?因为造车和给车当供应商,完全是两个宇宙的生意。
做无人机,大疆是绝对的产品思维。我研发,我定义,我生产,我销售。用户喜不喜欢,市场说了算,产品力就是一切。但在汽车这个江湖里,这套逻辑玩不转。你一个做智能驾驶方案的,属于“Tier 1”供应商,你的客户是车企。车企是什么?是甲方,是爸爸。
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像你是个顶级大厨,厨艺天下无双。但你现在不是自己开米其林餐厅,而是去给一个庞大的连锁快餐集团当后厨总管。集团老板(车企)对你说:“你的手艺很好,但我们有自己的SOP。这道菜要用我们指定的酱油,那个锅必须是我们家小舅子厂里产的,而且出餐速度必须压到3分钟以内,成本嘛,再降一半。”
你怎么办?你再牛逼的厨艺,也得在甲方的规矩里跳舞。你想搞个技术创新,甲方爸爸们会拿着放大镜审你半年,从功能安全到供应链稳定,把你祖宗十八代都问个遍。你好不容易适配了一款车型,下一款又得从头再来。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尽的“集成地狱”和“沟通内耗”。
大疆是家什么公司?是家工程师文化主导,追求极致产品体验的公司。让他们去伺候一群强势又各有算盘的甲方爸爸,这活儿,憋屈。更要命的是,这活儿还特别烧钱,回报周期长到让人怀疑人生。
汽车行业就是一个重资产的无底洞。一个技术的研发、验证、上车、量产,动辄就是数年时间和几十上百亿的投入。大疆就算再有钱,也不可能像新势力那样无休止地烧下去。它看着汽车市场。一片血海。一个钱堆起来的角斗场。一个没干爹就活不下去的修罗场。
所以大-疆做了什么?它找了个最硬的干爹,把亲儿子过继了过去,顺便拿回了一大笔彩礼。
这操作,就叫专业。这叫及时止损,落袋为安。大疆把车载业务分拆成卓驭,再让一汽控股,自己保留一部分股权享受未来的增长红利。一来,拿到了真金白银,给股东有了交代;二来,把这个重资产、重沟通的包袱甩了出去,让更懂“行规”的一汽去扛;三来,还给卓驭找到了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一汽爸爸以后就是最大的客户,订单不愁了。
这笔账,大疆算得清清楚楚,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资本运作。那些总想着靠一个技术就想颠覆汽车行业的愣头青们,真该好好学学。很多公司不是死在技术不行,而是死在对商业的残酷性缺乏敬畏,总以为自己能“瞎积薄发”,结果成了炮灰。
那么,一汽又图个啥?花这么多钱,就为了当个“接盘侠”?
当然不是。对于一汽这种“共和国长子”级别的传统车企来说,它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灵魂拷问”。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核心技术,是它们的“灵魂”。但在电动车时代,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在急剧下降,新的灵魂变成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练了一辈子屠龙刀法,结果江湖变了,大家开始玩激光枪了。这就很尴尬。一汽的尴尬在于,它的躯体(造车工艺、生产线)依然强壮,但“灵魂”却跟不上时代了。自己从零开始研发智能驾驶?慢,太慢了。等你搞出来,黄花菜都凉了。现在的市场,讲究的就是一个“快种快收”,一步慢,步步慢。
所以,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买!
直接收购一个成熟的、有技术积累、有团队、有市场口碑的智能驾驶公司,等于给自己的战车瞬间插上了一个智能化的“魂”。卓驭科技,就是一汽能找到的最好的“魂”之一。
卓驭继承了大疆“低成本高阶智驾”的衣钵。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最经济的硬件,实现最牛逼的功能。当别人还在吹嘘自己用了多少颗激光雷达、算力多高的时候,卓驭说我用32TOPS的算力就能搞定高速领航,7000块钱就能让你的车“开窍”。
这套打法简直是为一汽这样的传统车企量身定做的。他们的主力车型还是在十几万、二十万的区间,成本控制是命根子。你让他上一套华为或者英伟达的顶配方案,车价直接奔着三十万去了,消费者不买账。而卓驭的方案,就像给平民美食量身定做的秘制酱料,能让一碗普通的拉面瞬间变得活色生香,还不用多加钱。
一汽买下卓驭,买的不是一个供应商,是买下了一张进入未来汽车战争决赛圈的门票。有了自己的“智能化灵魂”,一汽旗下的红旗、奔腾等品牌,就有了和新势力们叫板的底气。
你看,这盘棋下到这里,一汽拿到了急需的技术和团队,卓驭找到了稳定的靠山和订单,大疆拿着钱笑看风云。三赢,完美。
那么,在这场皆大欢喜的联姻里,有没有人会觉得有点难受?
当然有。那些之前投资了卓驭的其他车企,比如比亚迪、上汽、广汽,现在心里估计五味杂陈。他们当初投资,是看好大疆的技术,想给自己多一个选择,甚至想深度绑定。结果一转眼,这个优秀的供应商成了竞争对手(一汽)的“亲儿子”。
这就好比几个哥们儿合伙投资了一家特别牛的兵工厂,想着以后都能用上物美价廉的好武器。结果突然有一天,你最大的对头直接把兵工厂给控股了。以后你再去买武器,心里不得嘀咕一下?他会不会给我“特供版”?会不会把我的订单排到最后?
这层博弈,才是水面之下的暗流。对于卓驭来说,虽然有了大靠山,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了更广阔的的市场。未来,其他车企在选择智驾方案时,必然会多一层顾虑。如何平衡与大股东一汽的深度绑定和作为独立供应商的开放性,将是卓驭管理层未来最大的考验。
说到底,大疆和一汽的这笔交易,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最真实的底色:这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技术再牛,也得向商业现实低头;与其在不擅长的泥潭里挣扎,不如找个懂行的玩家把牌接过去,自己去开下一局。
这可能才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务实,也最残酷的智慧。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