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挂着一个皖K888888的新能源车牌,看的时候我就皱眉了。这号牌明显不对劲——阜阳地区新能源车牌大多是皖KD或者皖KF开头的,好歹我是做车行业这么久的,号牌这档子事儿总得谨慎点。遂而,我就去查了查,果然,阜阳交警已经介入处理了,说这属于用AI合成的虚假号牌。
我跟朋友聊起这事儿,他半开玩笑地说:这号牌,得多抢眼啊,‘888888’,看来是想让人眼睛一亮。我告诉他,这背后的问题可不止好玩那么简单。真实用了AI造虚假车牌,不光欺骗了眼睛,更关键是破坏了交通的基本信任机制。想想吧,你开车上路,一辆车牌看着异常,你是不是得多看几眼?但要是每辆都能AI合成,谁还能信号牌?
细节说下,这种号牌的制作就像DIY拼图,可不是简单贴个贴纸那么简单。厂家那边,因为涉及芯片、激光刻印、反光材料,整个供应链复杂得像做一个餐厅菜单里的招牌菜。AI合成的虚假号牌呢,简直就是把厨房里的图片P成了菜单照片,颜色鲜艳但根本不能吃。想造假还得成本低,出错代价小,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灰色空间。
说到这,我得纠正一下自己刚才的想法。起初我以为,既然科技这么发达,公安部门一定有办法一眼看穿这类虚假号牌。结果不然,真相是,大多数普通交警没法马上识别AI生成的图像。普通人也一样,看着屏幕或者远远一瞥,根本猜不出真假。(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说,这样的AI技术继续沿坏方向发展,会不会让整个交通管理系统崩盘?至少现阶段,我自己心算了一下,这种虚假车牌可能带来的直接损失——造成一次交通事故或者逃票的经济影响,百公里成本增加5-10元之间(估算,样本有限),听着不多,可积少成多,想想都让人头疼。
前两天,我碰到一位网约车司机,他吐槽说:现在车主越来越爱在网上摆弄车牌样子,搞得我们司机带着点担心出门,怕哪天碰上假牌的。其实这反映了市场一种不底气的心态,更像是车主心理的不安全感在作祟。我猜,不只是省钱,更有炫耀炫酷的心态在作怪(这猜测没细想过,只是个感受)。
同价位车型比一比。最近试驾了两款售价都在15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A车的硬件供应链扎实,号牌注册流程也严格,真正实操中,用户感受到的是稳定和安心;而B车虽然外观炫酷,但供应链环节松散,研发几次改动频繁,这直接影响了它后续的牌照管理和交管备案。简单说,A车是那种靠谱的邻家大哥,B车更像演艺圈的花瓶。
讲真,我每天接触那么多车企和供应链,多少有点嫌麻烦。研发流程复杂,供应商之间相互博弈,就像一锅炖菜,调味料一旦多放了,味道就乱了。管理不严或者疏忽,有时一条车牌、一个环节就能坑了整个项目。看来,AI合成假车牌的问题,得从供应链把控和政策监管双管齐下,光封号不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在旧车牌系统升级的初期,类似虚假号牌问题其实暗流涌动。只是彼时AI没这么普及,网络传播也没这么快,问题没像现在这般显眼。科技是把双刃剑,既能提升效率,也制造了新的麻烦和风险。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AI合成的车牌对视觉的欺骗性,到底还能发展到多深的程度?以后车牌会不会演变成一种新硬件或者活体验证才能认证?说不定让号牌装个芯片,和车子握个手,走路都带点智能防伪的味道。或者这只是我脑洞太大。
你们怎么看?如果车牌能用AI轻松造假,普通人该怎么辨真伪?真的只能信交警和官方App吗?大规模出现类似虚假号牌,会不会让整个交通规则的威信下降?我觉得,这事比大家想的要复杂得多,监管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的博弈肯定刚刚开始。
回到那个皖K888888的视频。男子用AI做了个噱头,自称为了吸引眼球。实际上,这样做,灰色边界一踩就是违法了。网络时代,这种视觉迷惑性的虚假内容,比起传统的文字谣言,更怕你不经意就被套路了。普通网友看着视频,根本别想靠肉眼判真假,这比撞车还难避开。
我更关心的是,未来每次上路,看到号牌到底还能不能一眼心里踏实。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