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动汽车的话题在咱们老百姓中间讨论得特别热烈。
很多人都在说,只要开上了电动车,就好像有种魔力,再也不想碰方向盘底下会“突突突”响的燃油车了。
网上还流传着一个听起来很惊人的数据,说是有个全球范围的调查,访问了两万多名电动车主,结果里面超过九成的人都表示,下一辆车绝对还选电动的,对燃油车是彻底“死心”了。
这个说法一出来,让不少正琢磨着买车的人心里犯了嘀咕:这电动车真有这么好,能让人如此“忠心耿耿”?
可与此同时,也有别的声音传出来,说是什么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其实有差不多三成的电动车主,心里头正悄悄盘算着换回燃油车呢。
这就让人更糊涂了,一边是铁了心不回头的“九成铁粉”,一边是心里打退堂鼓的“近三成叛逃者”,这截然不同的说法,到底哪个才是咱们普通人能信的?
这背后到底是真的反映了用车体验的天差地别,还是某些厂家为了卖车讲出来的漂亮话术?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说“回不去”的人,他们到底在电动车上尝到了什么甜头。
最直接,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一点,恐怕就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这笔账算起来特别简单,也特别有冲击力。
现在开一辆普通的家用燃油轿车,综合下来一公里的油费,少说也得六七毛钱。
可要是换成电动车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你家里能安充电桩,还能用上晚上十点以后那种便宜的“谷时电价”,一度电可能就三四毛钱。
一辆电动车跑一百公里大概用十五度电,这么一算,一公里的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就算家里没条件安充电桩,去外面商业充电站充电,一度电贵一些,算一块五,那每公里的成本也就两毛多。
这么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一年下来,要是跑个两万公里,开电动车比开燃油车,光油钱就能省下接近一万块。
这省下来的可都是真金白银,能给家里添不少东西呢。
除了燃料费,保养开销也是个大头。
燃油车隔段时间就得换机油、换各种滤芯,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精密的机械,保养起来费钱又费事。
电动车就没这么复杂,它没有发动机,结构简单得多,常规保养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电池和电路,费用通常连燃油车的一半都到不了。
这种日积月累省下来的钱,让很多车主感觉自己当初的选择真是太明智了。
当然,光省钱还不足以让人产生那么强的依赖感。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驾驶感受上的巨大差异。
开过电动车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安静和平顺。
一脚电门踩下去,车子立马就冲出去了,动力来得又快又直接,没有燃油车那种发动机转速攀升的延迟感。
在城市里开车,红绿灯起步、超车并线,都显得特别轻松自如,那种随心所欲的操控感,确实是很多同价位的燃油车给不了的。
而且车里特别安静,没有了发动机持续的嗡嗡声和车身振动,开车成了一种享受,听听音乐、跟家人聊聊天,都觉得舒心多了。
很多人就是体验了这种宁静和顺滑之后,再回去开燃油车,会觉得发动机的声音特别吵,换挡的顿挫感也难以忍受,感觉像是从一个现代化的世界回到了过去。
再加上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方面做得尤其出色。
十几万、二十万的车上,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手机远程控制、自动泊车、高速公路辅助驾驶这些功能,基本上都配齐了。
这种科技感带来的便利,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巨大,让他们觉得开传统的燃油车,就像是在智能手机时代还在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一样,显得有些落伍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电动车真的完美无缺,那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议了。
那一小部分想从电动车阵营里“逃跑”的人,他们的抱怨也同样非常现实,甚至是痛苦的。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那个让所有电动车主都头疼的“续航焦虑”。
车子宣传册上标的续航里程,比如六百公里,那是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测出来的。
一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咱们北方寒冷的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的气温,电池的性能会大打折扣,再一开暖风,那个续航里程掉得比流水还快,能跑出标称续航的一半就算不错了。
这在城市里日常通勤可能还问题不大,但凡想跑个长途,比如过年过节开车回老家,那就可能变成一场灾难。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龙的景象,相信很多人都在新闻里见过。
大过节的,别人都在赶路,你却得在寒风里排队等上好几个小时给车充电,那种心情可想而知。
这种被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牢牢束缚住的感觉,足以让很多人对电动车的长途能力彻底失去信心。
除了续航,经济账也并非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虽然用电便宜,但买车的时候,同级别配置的电动车,往往要比燃油车贵上好几万。
这多出来的购车成本,需要跑很多年、很多公里数才能从省下的油费里“挣”回来。
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二手车的价值。
燃油车市场发展了上百年,保值率相对透明稳定。
而电动车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三年前的车在技术上可能已经落后很多,再加上电池会随着使用时间衰减,导致电动车的二手车价格跌得非常厉害。
很多人发现,自己当初买车时省下的那点油钱,在卖车的时候一下子就全亏进去了,甚至亏得更多。
而且,电池作为电动车最核心也最昂贵的部件,虽然厂家提供了很长的质保期,但万一出了质保期需要自费更换,那笔高达数万甚至十几万的费用,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种潜在的风险,也让很多理性的消费者在选择时变得犹豫。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那个“九成车主不愿回归燃油车”的说法时,就能理解得更全面了。
这个数据本身可能并没有说谎,但它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群体的感受,而不是全部。
这个调查的对象是“已经拥有电动车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买车之前就已经考虑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否适合电动车。
比如,他们可能生活在气候温和的南方,有自己的固定车位可以安装充电桩,日常活动范围也主要在城市里。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电动车的优势被最大化地发挥了出来,缺点则被有效地规避了,他们自然会觉得体验极佳,不愿意再换回燃油车。
但是,这个调查并没有采访到那些因为没有充电条件、或者因为身处寒冷地区、或者因为工作需要频繁长途出差而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电动车的人。
如果把这部分人也算进来,那个“忠诚度”的比例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说到底,一辆车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并不只取决于车本身,更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和使用它的人的需求。
一个住在深圳,有私家车位,每天通勤三十公里的上班族,和一个住在东北,住在没有固定车位的老旧小区,每年都要开车上千公里回老家探亲的人,他们对于同一辆电动车的评价,可能会是天壤之别。
前者会觉得电动车是省钱又时髦的完美工具,而后者则可能觉得它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电动爹”。
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国家正在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无论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还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偏远的乡镇,充电桩的数量都在飞速增长。
正是这种强大的基建能力,在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扫清最大的障碍,努力让电动车从一部分人的“小确幸”,变成更多人都能享受到的“大便利”。
这种国家层面的推动力,正在改变整个汽车市场的格局,也在一点点地化解人们对于电动车的疑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