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这个素来以峡湾风光和北极光著称的北欧国度,最近却以一种近乎科幻的方式,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中央投射下耀眼光芒。
您能想象吗?
2025年9月,每售出一百辆新车,竟有超过九十八辆是纯电动!
这并非未来城市的蓝图,而是真实发生在挪威的当下。
全年新车电动化率更是稳稳超越95%,硬生生将原定2035年的目标提前了足足十年。
一个坐拥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却率先将燃油车推向历史的边缘,这本身就是一出令人深思的时代大戏。
更让笔者感到由衷振奋的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电动化浪潮中,中国汽车品牌的身影愈发清晰、愈发强劲。
比亚迪、小鹏等一众国产新能源车,在欧洲这片对汽车品质与技术最为挑剔的市场,不仅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更将市场份额推高至两位数。
这无疑是对中国智造实力的一次有力肯定,更是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一次深刻改写。
然而,当我们为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喝彩之际,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也随之浮上心头:当政府的慷慨补贴政策逐渐退场,中国电动车还能否在这片竞争白热化的土地上,继续保持其强劲的增长势头,最终赢得这场漫长而艰巨的持久战?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它关乎着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版图中的未来地位,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觑。
一个石油出口大国,为何能如此决绝地拥抱电动化?
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盘经过精心擘画、深谋远虑的棋局。
挪威的自信源泉,首先在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
国家拥有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这笔巨额财富赋予了其推行激进环保政策的强大底气。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挪威政府便果断出手,对燃油车施加了沉重的税负。
一辆原本标价40万克朗的燃油车,在层层叠叠的登记税与碳排放税叠加后,最终落地价格竟然能飙升至百万克朗!
这无疑是劝退燃油车消费的“杀手锏”,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反观电动车,则享受着“超级贵宾级”的待遇:25%的增值税全额免除,购置税亦不收取。
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其在挪威的售价比同级别燃油SUV便宜两成以上,这巨大的价差足以让消费者心动。
此外,还有一系列诱人的使用便利,如同锦上添花:免费通行于高速公路、公共停车场无需付费,甚至能借道公交专线,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每年可为车主节省数万克朗。
这般政策倾斜,谁能不为之倾倒?
挪威的另一张王牌,是其清洁且充足的电力供应。
全国超过9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这意味着驾驶电动车几乎等同于零碳排放,让车主在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也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未曾滞后,全国遍布2.7万个公共充电桩,平均每50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快充站点,其充电网络的密度是英国的五倍之多,直流快充桩的占比更是高达42.4%。
对于一个仅有550万人口的国家而言,如此完善的布局,无疑大大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让电动车的使用体验无限接近燃油车。
笔者的经验是,任何一项能够持续三十年、历经多届政府而不变的政策,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社会共识和坚定的执行力。
正是这种长期且可预测的政策环境,为挪威电动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看到,到2024年,电动车销量已占据新车总量的88.9%,次年更突破95%。
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燃油车,如今销量锐减至每月数百辆,其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黯然退场。
挪威市场,被誉为欧洲电动车领域的“试金石”,其独特的市场环境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挪威本土不设汽车制造企业,这意味着政府在制定环保策略时,无需顾虑“保护主义”的指责,能够对所有品牌一视同仁,营造了公平的竞争氛围。
更值得注意的是,挪威并非欧盟成员,因此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45%关税的政策,对挪威市场并不适用。
挪威交通部副部长曾明确表示,不会单方面采取制裁措施。
这种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无疑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片难得的沃土,让它们能够凭借真实力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2021年的4.1%,跃升至2024年的8.8%,到2025年上半年,更是突破了12%的大关!
比亚迪在6月单月销量达到754辆,同比飙升450%,其海狮7车型甚至成功跻身月度销量前五,表现极为抢眼。
小鹏G6与G9合计售出346辆,增幅达236%。
要知道,小鹏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出口总量增长370%,挪威市场无疑贡献了重要力量。
极氪、蔚来、名爵等品牌也纷纷在这片北欧土地上生根发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在挪威市场异军突起,并非依靠简单的低价策略,而是凭借“物超所值”的综合实力。
以比亚迪元PLUS为例,其售价29.9万克朗,比大众ID.3便宜15%,续航里程却多出100公里。
这种在价格与性能上的双重优势,无疑极具吸引力。
小鹏G6长续航版,售价39.9万克朗,却标配了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直接对标售价42.2万克朗的特斯拉Model Y基础版。
笔者在试驾G6时,其流畅的车身线条,从引擎盖延伸至车尾,宛如一道流动的光影,展现出一种动感与优雅的完美融合。
车内中控屏幕布局合理,按键触感细腻,整体驾驶体验既智能又舒适,让人感到科技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极氪001则以其独特的猎装轿跑设计和空气悬架,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高端路线,59.9万克朗的售价依然在高端市场抢占了份额。
001的车身姿态低趴而富有张力,每个细节都透露着一股不凡的格调。
行驶中,底盘紧致,转向精准,空气悬架对路面颠簸的过滤效果堪称一流,即便面对挪威略显崎岖的道路,也能稳如泰山,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移动的头等舱,享受着极致的驾乘体验。
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深厚积淀,是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一大杀手锏。
比亚迪在泰国工厂生产元PLUS,通过中欧班列运抵挪威,这使得物流成本比欧洲本土生产降低了12%。
小鹏G6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车身零件从70个锐减至2个,生产成本直接削减20%。
这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都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强大的成本优势。
反观许多欧洲传统车企,其插电混动车型多为燃油车平台改造,智能化水平相对滞后,这无疑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让它们能够以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赢得市场。
挪威消费者绝非盲目追随者,面对市场上超过160款电动车型,他们选择格外审慎。
挪威电动汽车协会秘书长曾直言,这可能是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中国品牌能在此逆势上扬,足以证明其产品力经得起最严苛的考验。
小鹏G9去年荣获挪威媒体评选的“人民最喜欢的汽车”殊荣,更是对其品质与用户体验的有力认证,这无疑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优惠政策的逐步退场,无疑是对所有汽车品牌的一次“成人礼”考验。
2027年,挪威电动车的所有优惠将全面取消,届时,真正的实力将一览无余。
特斯拉已着手规划低价版Model Y,目标售价35万克朗,以应对市场变化。
大众汽车也正加速本土化生产,以期降低成本。
中国品牌,自然也未曾懈怠,早已未雨绸缪,积极调整战略,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最直接的应对措施,是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入门级车型。
比亚迪海鸥的定价为23.9万克朗,即使在2027年全额征税后,其价格优势依然显著。
在30万克朗以下的经济型市场,中国品牌已建立起强大的“生态位”,仅元PLUS这类车型在2025年上半年就售出1200多辆,其市场认可度不言而喻。
除了价格战,中国品牌也在技术路线上寻求多元突破。
蔚来在挪威建设了20座换电站和50个超充桩,覆盖了95%的人口密集区。
这种创新性的换电模式,配合BaaS(电池即服务)租赁方案,能使车价直接降低15万克朗!
笔者的经验是,这种模式不仅大幅减轻了消费者的购车压力,更提供了类似传统燃油车加油般的便捷体验,对企业用户而言,其渗透率已达12%,足见其强大的吸引力。
上汽大通则另辟蹊径,推出了氢燃料电池MPV MIFA9,2025年在挪威氢车市场占据了8.2%的份额。
挪威政府虽然以纯电为主导,但也为氢能源车提供了30万克朗的补贴,这无疑为中国车企开辟了一条前瞻性的备选赛道,多一种选择,总归是明智之举。
挪威市场虽小,年销量仅十几万辆,却是全球电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中国品牌在此验证产品、积累口碑,对进军整个欧洲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挪威驻华大使曾明确指出,挪威已成为中国车企测试新技术、验证极寒性能的理想实战演练舞台。
毕竟,挪威冬季严寒,冰天雪地,对电池的耐寒性、充电效率以及车辆整体可靠性都是极端考验。
能够在此地脱颖而出,便足以证明其在全球任何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这份含金量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当前,中国品牌能否将这12%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是摆在面前的关键挑战。
特斯拉9月占据了33.7%的市场,沃尔沃和大众合计16%,留给其他品牌的竞争空间确实有限。
然而,纵观中国品牌从2023到2025年市占率翻了三倍的惊人增速,我们有理由相信,若能保持此等势头,2030年拿下25%的份额,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在欧盟高筑关税壁垒、美国市场几乎封闭的当下,挪威这片土地,无疑是一块难得的自由竞争之地。
这个仅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国度,或许真能成为中国电动车“征帆远航”欧洲大陆的最佳跳板。
正如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电动车出海之路,正值风华正茂,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这股来自东方的力量,如何在全球舞台上续写辉煌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