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的燃油SUV市场,又甩出一堆数据让我有点头大。说句实际的,看到途观L丢了冠军,我这心里咯噔一下——毕竟它这车主持销量榜近乎多年没变过脸。但这年头,合资车还真是硬气,前10个席位里它们霸了8个,国产品牌就显得有点燃不起火来。
那天,我和朋友在4S店门口碰见卖瑞虎9的导购,他半开玩笑地说:咱这车销量低,那是一点不假,但车子质量摆那儿,买的人自己得有点耐心,咱卖的是口碑,需要时间。我点了点头,可心里其实嘀咕,销量低不到两千台,投资这么大,成本咋往下压啊?(这数字是样本有限,体感算的)
真对比了一下同价位合资车型,比如途观L和荣放(RAV4),两个车看起来都挺接地气,动力系统都差不多。但实操上,两者差别还真不少。途观L底盘调校更偏稳重,适合开长途,高速更舒服;荣放悬挂调得软一点,买它的年轻人多,市区跑得带劲。荣放包装更丰盛,辅助驾驶配置看得我眼花缭乱,途观L就实打实的几个老牌功能。你说这样的幸福感谁给消费者更多?
供应链层面,说白了,合资品牌还在掌握核心零部件半小时的制作工序,国产车好像多多少少还在拼装环节打补丁。就像做饭,有些厨师得亲自把面揉圆才能做出弹性,早期国产有点像一手炒锅一手笼屉,技术和工艺还没完全磨准。别以为我夸过头,这话说着说着,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之前的看法有点大了,毕竟博越L这新款车型销量也破了6000台大关,已经不是纯粹靠情怀在撑门面,国产车哪怕是也开始真刀真枪往前冲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博越L是怎么分走星越L客户的呢?两个车看着差不多价位、同品牌,甚至有不少同一时间段的促销。是不是买博越L的人,品牌认知更强更倾向性价比?还是厂家的库存在推新款上做了巧妙平衡?这个我没细想过,得找时间深挖。
讲个小故事。有次修理厂几个技师诉苦,说星越L和瑞虎9的件子,回厂速度差别太大。星越L零件快,修起来省心,瑞虎9有几次小零件得等好几天,顾客着急得不行。供应链这块,打个比方就是,星越L保养的厨房配料备得更齐,瑞虎9那边还得临时跑一趟市场买菜。
我顺藤摸瓜地算了笔账,粗略保守估计,星越L这价位车型的百公里油耗加维护,综合成本大约比途观L低5%左右(样本有限,心算),这对家用来说确实是个硬指标。大家有没有觉得买车除了看名字和配置,这种真实糊口成本更能决定一票?我倒是觉得。
对了,最近逛论坛,居然有网友吐槽说锋兰达和威兰达的区别不大,但销量差距明显,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还是渠道和用户心态的较量。锋兰达背靠本田,稳扎稳打;威兰达还真得靠自己口碑传播慢慢打响。你相信这些细节能影响销量吗?我觉得还真有。
额,我之前说拿数据说事,但评判一款车真值不值,还得回归日常用车体验。探岳给人的感觉就是怎么也脱不掉那股德系坐镇的厚重感,开起来舒服但不轻快。相比之下,国产车里瑞虎8的操控有时让我觉得挺灵活的,只是别指望它高速表现跟探岳抢,毕竟调校不同也影响心态。
等我想想,还有没我常被问到的:为啥本田CR-V在合资里一直火不起来?销量反而没有威兰达、锋兰达稳定。亲戚买车时说,CR-V养车成本听着挺低,但配置感觉落后,心理落差感太大。是不是很多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性价比那块呢?你们怎么看?
顺便聊聊瑞虎9吧,排到第39名,销量破千都困难,别说热销了。回想我和导购聊天,他说瑞虎9在消费者心中定位有点迷,不知道是去城市还是偶尔越野用,双重定位反而搞砸用户预期。研发和供应链没问题,就是市场和用户画像还没摸透。你说,这是不是价钱或者品牌力的锅呢?
啊对,我刚才还拍了张车内空间图,发现星越L的后排座椅缓冲还挺厚实,细节里透露着用心,不是那种仅仅靠数据说话的加塞子。我觉得这才是让它在合资车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的关键之一。
这市场里,每一个排名变化背后都有不少故事。燃油SUV市场热闹归热闹,大家有无想过,随着新能源越来越普及,这些燃油车型还能坚持多久?它们自己会不会先走个先知先觉?(这段先按下不表)
简单说说你,最近有没有被哪款燃油SUV打动过?或者你对国产车那些数字背后的故事,有什么感觉?我对这话题没啥底,等着瞧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