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

我小时候就听老师说,世上最漫长的路,是套路。后来我长大了,才发现其实还有汽车发布会。以前问“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现在流行问“你能坚持看几小时汽车发布会?”都说人生不过是忍耐与等待,结果发现最需要忍耐的,不是谈恋爱,也不是上班出差,而是坐在屏幕前目睹一场发布会马拉松,硬着头皮撑到最后,仿佛获得了“汽车专家”的学位证书。可惜,这张证书并不能用来领工资,顶多让你在饭局上比别人多吹两句牛。

你没发现吗?如今的汽车发布会活得比电影还自由。你要是去电影院,片长超过两个小时,怕被观众骂钱花冤枉了,可汽车圈偏不讲武德,三小时不是顶,三分半还属预热。整个互联网都在卷,卷到最后连发布会时间都比谁家更持久,仿佛结束时能上特种兵训练营。至于观众,早就不是受众,是受难者。厂商倒是乐呵呵,觉得自己在做行业布道,殊不知台下的人从进场第一分钟就在偷看手机、刷热搜,节奏配得上“我只是个看热闹的”。

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有驾
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有驾

这种发布会简直就是医学奇迹,考验膀胱容量和心理承受力。上厕所次数堪比一部长篇据,充电一次是基础操作,意志力集中上百次才算合格。谁能熬到最后,给你发块奖牌,车企都欠你一个“品牌之友”荣誉称号。不信你问问:有多少人能完整看完一场汽车发布会而不走神?厂家都不信。如果让我来讲发布会心得,总结一句:比看婚礼还难,比等快递还磨人。

发布会时间为什么越拉越长?有人说是厂商有话要说,这话其实有点触。现在的车子可不止原来那个“装了四个轮子能动就行”的玩意,技术都快堆出银河系。你要是还觉得汽车无非就是发动机、底盘、车身,那只能说明你落伍了。新时代汽车不止能开,还能算、能看、能听、能说、能想,集齐AI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超声波、高精地图啥的,配置多到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要买个太空舱,一脚油门能飞去火星。

开发商未必是开车的,但发布会讲技术得像药厂报批新疫苗。从什么是电池热管理、液冷流道、热泵原理,到低温策略、材料优选、温度均衡,讲得比理综老师还仔细,甚至材料科学也不能落下,恨不能拿出分子模型给你做实物演示,说这是未来的趋势你不信都不行。听下来一个技术名词后面都能出个综艺:《汽车工程师大侦探》,你买车是买个交通工具吗?不,你买的是半套理工科教材。

过去,汽车行业是“老大哥说了算”,比如大众定个发动机标准,丰田认个混动技术,剩下厂商跟风模仿,谁也不敢乱来。时代不同了,现在新势力企业要靠嘴抢权,“你们听我的,我才是未来”,逻辑一环比一环复杂,主张一层盖一层。谁敢不解释清楚?这年头不怕你做不出来,就怕你说不明白。理论物理学家要讲相对论得小心铺垫,车企要讲造车理想也需“从头说起”。一句E=mc²,前面得铺垫五十页PPT。

于是,每一场发布会,都是在努力解释“我才是未来”——不只是车本身,背后的生态、理念,乃至生活方式,一起端上来。车企越发不像卖车的,倒像在开线下宗教讲座。以往做汽车,边界清晰,设计、制造、销售,三步走。现代造车,包圆儿,就差没把你从幼儿园接到养老院:软件开发、能源管理、生活场景定义一条龙,真不夸张,下回要办汽车发布会,直接上“生活方式体验区”,让用户住进去体验一年。什么与手机互联、智能语音、自动充电桩、路线优化,讲得比养猫教程还详细。真像传销,但没人敢举报。

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有驾

这种模式的背后,其实是跨界行业焦虑。传统车企焦虑技术被淘汰;新势力焦虑被市场碾压;科技公司焦虑只在“跨界”里混个脸熟。谁都怕死,不是做得好就能活,得让全中国都知道你“好”。南极熊能活下来,是因为知道如何取暖;汽车企业能活下来,是因为“会做发布会”,懂得制造注意力,不然,再牛也得吃土。别问我为什么发布会全程都在比较“我们比友商强在哪里”,因为这是生存问题。我做得好你不知道,等于没做;我做得差,大家都知道,不如关门回家改行。焦虑是发布会的底色,所以内容冗长,能说就多说,说了就不白说。

所有没能表达的优势都是纸老虎,所以说话一定要多,不能少。怎么都要把消费者灌满,免得将来再没人听你讲话。反正注意力这东西,太稀缺了。如果这年头,还能让你花三小时专心听发布会,那你简直比清华博士还敬业。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碎片信息把人的注意力撕成了“牙签”,想要用三小时建筑一个品牌记忆库,确实是门艺术。厂商省广告费,直接办发布会,有一百万人能把三小时看完,等于攒够三百万小时的高级流量,值到老板都偷偷乐。广告划算归划算,人家也明白三小时看会的人,都属于高端脑残粉,基本对品牌忠诚度有保证。以后买车看见对手家的产品,第一反应不是看性能,而是看“是否和我三小时的发布会讲得一样”。

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有驾

信息爆炸时代会说话成了核心竞争力,产品能不能造出来是起点,能不能讲明白才是终点。有朝一日,等行业竞争不再像抢红包、拼手速,等用户对新技术麻木得像对共享单车的二维码一样,发布会可能会重归简单,时间也许会缩短,大家都轻松点。但在此之前,你愿意活下来就得比谁耐力强。事实证明,比的是拼嘴皮子而不是拼马力,一切都在求关注,争“剩者为王”。

行,那你最长看过几小时的发布会?屁股还安然无恙吗?肾还扛得住吗?来,评论区继续聊聊你的体感。反正吹牛不上税,说不清谁是真正的专家,谁是真正的“发布会掀桌者”。现实要是荒诞了点,调侃一句也未尝不可,毕竟,自嘲是面对商战唯一靠谱的降压药。

下一场汽车发布会再开个四小时,把你直接熬成专家。你要是听腻了,不妨上网找个“发布会速看”,一分钟带你掌握行业趋势。别怀疑,懒人总有路可走,发布会永远在卷,但人可以停一停,刷会儿手机,灵魂跟上也不晚。

熬得住的都是自己人,熬不住的都是假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下次发布会能不能开成“汽车圈春晚”,中间加个杂技、变魔术、随机抽奖,至少让大家嘴巴不闲着,灵魂不累着,肾也能回家歇歇。你说呢?毕竟,生活已经足够苦,发布会不如来点糖。

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有驾
汽车发布会太长,观众硬撑到尾,发布内容全比拼技术-有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