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玑说
此文中的所有信息均来源于官方权威渠道,详细资料请见文章末尾注明。
一家中国企业半年就赚了300亿,轻松打破了日韩品牌的长期垄断,让全球汽车厂商都为之惊叹。他到底做对了哪三件关键的事,才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反转?
半年狂赚300亿!宁德时代怎么干翻日韩,改写全球车企饭碗?
你大概还记得,十年前想买块靠谱的电动车电池,基本得看松下、LG的脸色——当时整个动力电池市场,日韩企业占了将近80%的份额,中国车企要想造电动车,要么出高价买,要么就得看人家脸色供货。
不过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到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光是净利润就挣了304亿,营收直飙到1788亿,相当于每天挣1.7亿左右!
更让人吃惊的是,它直接撕开了日韩垄断的局面,现在全球每三辆电动车里,就有一辆搭载的是它的电池。提起这事儿,跟它有关的三件大事,绕不开它干的那些关键操作。
第一件事:2012年抱上宝马“大腿”,从“小厂”变“高端玩家”
在2011年刚成立的时候,宁德时代在行业里没人太放在眼里——毕竟那会儿,松下已经跟特斯拉绑得死死的,LG在欧洲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中国企业两个“入门票”都还难拿到。
转折发生在2012年:宝马准备找一家中国电池厂家合作,做高端动力电池。那时候,这算是一场“赌博”——因为宝马对品质的要求高得让人挑剔。
比如说电池的一致性误差不能超过2%,可当时国内大多数厂商还做不到5%的水平。反倒是宁德时代,敢于接这个任务,还承诺与宝马一起研发,共同搭建供应链体系。
别觉得这只是简单的“代工”事儿,实际上都是“互相帮衬”的合作:宝马提出了最苛刻的技术要求,帮宁德时代打通了“高端认证”的门槛;而宁德时代也没让宝马失望。
不仅达到了宝马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还能随时灵活调节产能——比如说,宝马某个车型突然增加订单,宁德时代三个月内就能扩展产能,这可是日韩公司难以实现的。当时,日韩企业调整产能至少得半年的时间。
就这么一回事,宁德时代凭借宝马拿到了“高端入场券”,后来特斯拉、大众、奔驰都主动上门找合作。反观当时没把握住这个机会的中国电池厂,要么就被淘汰掉了,要么就只好做低端市场。
第二件事:盯着欧洲痛点搞技术,电池比日韩的还好用
只靠抱大腿可不行,宁德时代能稳住脚跟,主要靠他们“精准攻击”的技术——不像搞“一刀切”那样盲目研发,而是直指市场的痛点。
比方说欧洲那边的用户最头疼有两件事:一是电动车长途跑不动,二是寒冬里充电特别慢。宁德时代就直奔这些痛点,推出两款“利器”来解决。
其中一款是耐用度超棒的电池,在WLTP工况下续航能达到758公里,这可是欧洲常用的续航检测标准,比国内的NEDC更接近真实驾车情况。更牛的是它的寿命,长达12年或者行驶100万公里。
得知道,欧洲人特别喜欢搞长期租车,一辆车往往会开十年。以前日韩电池用个六年左右,明显开始减性能,但宁德时代这款电池一上市,欧洲的车企就争着订货,着实厉害。
还有一款超充版电池,专门为欧洲的寒冬设计。零下20度的天气下,别人的电池从20%充到80%要一小时,它只用20分钟,而且续航还能达到683公里。
要知道欧洲冬天零下20都很常见,这技术一出,LG都慌得不行——当时LG的超充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至少得35分钟,还经常掉续航。
宁德时代掌握着六大尖端技术,从电池材料到回收利用,整个产业链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比如它的神行Pro电池,充电只用十分钟就能跑400公里,这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佼佼者。以前日韩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卡住中国车企的脖子,现在轮到宁德时代的技术,让欧洲车企也离不开它。
第三件事:国内卷不动就出海,在欧洲建“电池工厂”抢地盘
这两年国内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得不得了,电池价格被压得很低,宁德时代的聪明之处在哪?它早早就把眼睛盯向海外,在欧洲开厂,搞“近距离战”呢。
而且,目前它在欧洲已经建立了两个工厂:一个在德国,预计2024年投产,主要为宝马和大众提供配套,这样运输成本比从国内运过去能节省差不多30%;另一个在匈牙利,规模更大,年产能达到100GWh,相当于每年可以满足150万辆电动车的需求,2025年就已经达到了满产状态。
接着,西班牙那个基地预计在2026年开始投产,届时整个欧洲市场,宁德时代可以直接“门口供货”了。这一步走得真是关键——之前日韩公司在欧洲有自己的本土优势,比如LG在波兰就有工厂。
宁德时代把工厂搬到欧洲,不仅能避开25%的关税,欧洲对中国电池的关税那么高,自己生产就不用交税了,还能更迅速地满足车企的需求。比如大众某款车要换电池参数,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一周内就能搞定。
LG从波兰调货至少得两周时间,现在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的份额已经超过25%,远远领先于LG的18%和松下的12%。以前中国车企还得看日韩电池厂的脸色,现在反过来,日韩电池厂都在跟宁德时代拼抢订单——这个局势,十年前谁又能想到呢?
不是运气好,是“敢赌”+“会干”
有人说宁德时代走运,撞上了电动车火箭升空的风口,但实际上,它每一步都像是在下一盘“精准的赌局”:2012年狠狠押上宝马,目标是拿下高端认证;之后又押注欧洲的技术难题,追求差异化竞争;如今更是在海外大规模建厂,拼的是全球布局的长远谋划。
更 belangrijke的是,它没有走“低价拼杀”的老路——比如说,有些中国企业为了争抢订单,把电池价格压到成本线以下,而宁德时代一直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每年花费的研发费超过100亿,比松下、LG的研发投入总和还要多。
如今宁德时代市值突破万亿,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头羊”,这不仅代表了一家企业的赢得胜利,更象征着中国制造从“追赶”变成了“引领”。以前我们主要是做衣服、生产玩具,现在我们已经能生产世界一流的动力电池,还可能改变全球车企的供应链布局。
下次看到街上跑的电动车,不管是宝马还是特斯拉,也许里面用的都是宁德时代的电池。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企业凭借技术和策略,一点一滴把那些“卡脖子”的难题,变成了自己手里的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