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穿行于城市街道的网约车,如今停在了一个行业的十字路口。
“每天接单量比去年多了30%,但收入反而下降了15%。”西安网约车司机周师傅的困惑,道出了无数同行的心声。在“一口价”订单的背后,是司机们接单增多而收入未增的怪圈,是平台低价竞争与劳动者权益间的巨大鸿沟。
2025年夏秋之交,这场持续已久的行业困局终于迎来了转变契机。从陕西西安到广东清远,从河南开封到江西鹰潭,多地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等低价营销行为,一场行业自我革新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01 “一口价”困局:乘客省钱,司机叹息
“一口价”订单,这个曾被誉为“堵车不心慌,费用早知道”的创新模式,自2018年推出后迅速风靡全国。其运作模式简单直接——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系统根据预估里程、时长、路况等因素给出固定价格,无论实际行驶中是否堵车或绕路,乘客均按此价格付费。
对乘客而言,这种模式提供了价格透明和预算可控的优势。在北京某互联网企业就职的白女士认为:“‘一口价’订单能够减少因绕路导致的单价上升等风险”。
然而,光鲜的表象之下,却是司机群体的无奈与叹息。
来自河南郑州的网约车司机韩师傅坦言:“‘一口价’的单子比正常单价低,而且不给司机跑单时长费。只有闲时才会接,早晚高峰堵车时不能接,不划算。”
这种“接单增多而收入未增”的怪象,已成为司机们的普遍感受。
02 政策转向:多地出手划定竞争底线
2025年8月19日,成为了网约车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当天,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从即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价”等低价营销活动,严禁任何形式的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这份在网上广泛传播的通知,迅速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西安并非孤例。政策的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
江西鹰潭、河南开封要求平台停止低价竞争,合理制定运价规则;
广东清远针对聚合平台抽佣过高问题,要求优化派单规则,保障司机选择权。
这些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点:平台调整运价必须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并向行业管理部门报备并公示后方可实施。
03 扭曲的商业模式:谁在“一口价”中受益?
“一口价”订单本质上是短期的‘价格战’,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可持续。”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郑淋议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种商业模式看似创造了“三赢”局面——乘客享受低价,平台抢占市场,司机获得订单。但实际情况却是,平台通过“一口价”订单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部分成本实际上由司机承担。
这导致了一个扭曲的现象:部分司机接单量增长而收入未增长,反而因订单密度提升加大了工作强度。
清華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分析认为:“‘一口价’订单本质是平台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选择,当前网约车市场增长空间不明显,部分平台通过‘一口价’订单参与竞争。”
04 叫停之后:行业初现积极变化
叫停“一口价”订单的政策出台后,网约车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来自陕西西安的网约车司机周师傅表示,在工作时长相同的情况下,其收入略有提升。多位受访司机反映,叫停“一口价”订单意味着单價有所回升,但同时应避免借由“特惠单”等名义变相低價竞争。
与此同时,一些平台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收入分配模式。韩师傅透露:“近期,部分平台在减少‘一口价’订单的同时,同步通过月底返利的形式调整抽佣比例,对于超过司机订单收入25%的抽佣,平台会在月底返还给司机。这种模式也提升了很多司机的收入。”
05 长远之道:构建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
叫停“一口价”订单只是第一步,构建长远健康的行业生态更需要制度化建设。
郑淋议建议:“关键是要构建透明、合理的长期定价与抽佣机制。”平台抽佣比例应该与其提供的服务相挂钩,形成明晰清单,如导航技术服务占比多少、保险服务占比多少,明确各项服务的收费标准,确保司机和乘客可以查询费用明细。
在司机权益保障方面,杨新苗认为,相关监管工作应从“两证管理”转向职业规范建设,不能再仅满足于监管是否“有证”,而是要不断优化网约车司机的职业待遇,如设立最低工资保障等,进一步保障相关从业者的权益。
此外,专家还建议平台通过模式创新鼓励智能调度、拼车优化,支持中高端车型、场景化出行等定制服务,跳出同质化竞争。
随着“一口价”订单在越来越多城市被叫停,网约车行业正迎来一场从价格竞争到质量竞争的深刻转型。这不仅关系到司机的收入,也影响着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监管的介入不是为了扼杀竞争,而是要建立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只有在保障各市场主体基本权益的基础上,网约车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惠及所有市场参与者。
车轮上的困局正在迎来转机,而这条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