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PLUS降价1万背后,车企为何集体打响价格战?

当比亚迪秦PLUS DM-i将起售价拉低至6.98万元时,整个汽车市场为之一震。这不仅是比亚迪首次将插混车型价格下探至7万以内,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2025年的"金九银十"已不再是温和促销,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价格绞杀战。特斯拉Model 3上市不足月即降价1万,小鹏推出5年0息,理想直接"增配减价"——这些动作背后,是乘联会预测的215万辆月销量目标与58.1%新能源渗透率压力下的集体焦虑。

比亚迪秦PLUS降价1万背后,车企为何集体打响价格战?-有驾
image

价格战爆发:从比亚迪6.98万起售看市场信号

比亚迪的降价绝非孤立事件。特斯拉在9月1日突然下调Model 3长续航版售价1万元,创下新车上市最短降价纪录;小鹏随即推出MONA M03的15万级智驾车型,宝骏则将大疆智驾系统下放至12万级SUV。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渗透率预计突破58.1%,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台车就有58台是新能源,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正被加速蚕食。

比亚迪秦PLUS降价1万背后,车企为何集体打响价格战?-有驾
image

政策窗口期的关闭更让车企如坐针毡。2025年是新能源购置税全额免征的最后一年,以30万元车型计算,消费者现在购车可比2026年节省2.65万元。这种"倒计时效应"直接刺激了8月以来近70款新车的密集上市,其中9月17日单日就有5款新能源车同步发布,创下非车展月的历史纪录。

政策倒计时与库存压力:价格战的双重引擎

购置税政策的末班车效应正在显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经销商季度末冲量促销力度已达年度峰值,包头雷克萨斯甚至推出"零首付+20万免息"的极端政策。但更严峻的是库存压力:大众ID.3在9月第三周跌出销量TOP10后,紧急重启3.7万元限时优惠;日产轩逸、大众速腾等合资燃油车更是直降4万以上。

比亚迪秦PLUS降价1万背后,车企为何集体打响价格战?-有驾
image

理想汽车将i6定价25-30万元并剑指月销9000台,北汽享界S9T小订突破4万辆,这些数据背后是车企对年度目标的背水一战。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零售量首破百万辆,但同比增速已从去年同期的37.3%降至35.3%,市场增速放缓与目标提高形成剪刀差,迫使车企不得不以价换量。

价格战三大升级方向:金融、配置与服务的暗战

当直接降价逐渐失效,车企开始转向更隐蔽的竞争维度。特斯拉Model Y推出五年0息方案,相当于变相降价8000元;蔚来ES8将150度电池包转为标配,理想L9 Pro新增后排娱乐屏却维持原价。这些策略印证了一个新趋势:单纯价格战正在演变为"价值战"。

比亚迪秦PLUS降价1万背后,车企为何集体打响价格战?-有驾
image

智驾功能的下放成为新战场。小鹏MONA M03上市48小时大定破3万台,证明15万级市场对高阶智驾的渴求;宝骏12万级SUV搭载大疆智驾2.0系统,支持无图城市导航。据门店反馈,约60%的15-20万价位消费者会对比智驾方案差异,这迫使车企不得不将原属30万级别的技术加速下放。

价格战尾声?警惕市场"抗药性"风险

9月第三周的数据敲响警钟:Model Y周销下滑19%,ID.3即便降价3.7万仍难返前十。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心理变化——当轩逸降价4万成为常态,消费者开始质疑"原价"合理性。某自主品牌经销商透露:"现在顾客进店第一句话就是问还能降多少,而非产品本身。"

这场价格狂欢或许正在透支市场未来。当比亚迪将插混车压至7万以内,特斯拉把B级轿车定在25万区间,整个价格体系已难以回头。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言:"我们不是在和对手竞争,而是在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赛跑。"或许,当购置税红利退潮后,真正考验车企的将是技术储备与成本控制的内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