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儿里又炸锅了!
这回不是新车上市,也不是什么豪车事故,而是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网约车司机们,集体在9月份集体“哀嚎”了!
听着这标题,是不是一股子“末日来临”的悲壮感?
嘿,别急,今天用车社就带你深入“车”里车外,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
话说这网约车,曾经那是香饽饽,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第二职业”,甚至是“翻身仗”。
想当年,滴滴、快车、专车,那叫一个百花齐放,司机师傅们那是“只要不怕辛苦,月入过万不是梦”!
那时候,乘客那是“皇帝”,司机那是“保镖”,那叫一个服务周到,随叫随到。
可现在呢?
画风突变,简直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
这事儿吧,得从宏观环境说起。
大环境不好,就业压力就大,这道理大家都懂。
于是乎,一股脑儿的,多少人把目光瞄准了这“开网约车”这事儿。
说白了,就是个“兜底”选项,没啥技术门槛,有本驾照,有辆车,就能干!
这不,司机数量那跟开了闸的水龙头似的,哗哗地往上涨,而且这增速,比那小鲜肉的粉丝增长还快!
可问题是,这市场上的“蛋糕”就那么大,你一下子涌入这么多“厨子”,你说这“蛋糕”还能分得了吗?
这供需关系,简直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只不过这登场的,是越来越多,而需求,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你以为这车,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那都是钱啊!
油费、电费、保养、保险、折旧、贷款月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流水”。
尤其是现在,油价那叫一个“高歌猛进”,对于还在开油车的师傅们来说,简直就是“割肉放血”。
就算换了电动车,充电桩前排队那也是常态,充电费虽然比油费便宜,但架不住司机基数大了,这“内卷”程度,比你追剧抢沙发还激烈!
再看看乘客那边。
经济下行压力,这年头谁手里头不紧?
以前那叫“出行”,现在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
能挤公交地铁的,谁还愿意打车?
就算是要打车,那也得挑最便宜的,各种优惠券、特价单,那叫一个“卷”!
这平台为了抢乘客,那真是拼了老命了,各种低价策略层出不穷。
你以为这是好事?
对乘客来说是“福利”,对司机来说,那就是“血泪史”!
“车多单少”,这四个字,简直就是网约车司机们的“血泪控诉”。
以前那是“秒接单”,现在呢?
手机握在手里,眼睛瞪得像铜门铃,就等着那一声“叮咚”!
高峰期?
别逗了,有时候连非高峰期都差不多。
好不容易来个单,一看,嘿,前面已经排了十个车了!
这感觉,就像是你站在街头,手里揣着一沓钱,想买个限量版球鞋,结果人家告诉你,早就卖完了,还得等下一批,而且下一批的价格,可能比你现在手里的钱还贵!
这价格战打得,简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都是“低价先行”。
平台为了拉新、留存,那真是祭出了十八般武艺,什么“新人专享价”、“拼车优惠”、“高峰加价”……结果呢?
到最后,能拿到手的,那叫一个“杯水车薪”。
以前跑一公里,还能赚个“小目标”,现在可能连个“小目标”的零头都够呛。
你说这司机,一天跑十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回家一看流水,可能连油钱、电钱都勉强够。
这不叫“打工”,这叫“用爱发电”!
这年头,当个司机,不仅得跟车较劲,还得跟平台“斗智斗勇”。
平台那套规则,简直是给司机们量身定做的“紧箍咒”。
平台总说“我们抽成不高,我们都在努力降低成本”。
是吗?
可为啥到司机手里,就感觉“被抽走的永远比给的多的”?
这信息不透明,就像是黑箱操作,你不知道你的钱到底去了哪儿,只知道自己到手的越来越少。
这感觉,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种了地,收成的时候,别人来给你分,而且分走的那部分,占了八成!
你说这能忍吗?
再者,这奖惩机制,简直是“刀尖上跳舞”。
服务分、合规要求、各种奇奇怪怪的惩罚措施,把司机们逼得那是“如履薄冰”。
一个不小心,一个差评,一次投诉,可能就让你“黑名单”警告,甚至影响后续接单。
这压力,比你期末考试还大!
你得时刻想着怎么才能让这位乘客满意,即使这位乘客,可能本身就带刺儿。
还有这派单逻辑,简直是“玄学”。
平台那派单算法,谁能说得清?
据说倾向于评分高、距离近的司机。
这不就导致了,那些辛辛苦苦跑的,评分好的,反而可能接不到“好单”,而那些“钻空子”的,反而能接到。
这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吗?
你说这公平不公平?
这网约车市场,已经从当年的“蓝海”,变成了如今的“红海”,甚至可以说是“血海”!
想当年,那叫一个“掘金”,现在,那叫一个“生存”!
已经不再是那个轻松月入过万的“香饽饽”,而是变成了“门槛低、辛苦、收入仅够温饱”的“体力活”。
短期内,想看到根本性的改变,恐怕很难。这就像是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那些兼职司机,或者实在扛不住压力的,估计会陆续“跑路”,这样一来,司机数量会下降,供需才能慢慢达到一个平衡。
但这过程,对还在坚持的司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出手”了,比如暂停新增运输证,这就像是在给市场“限流”,好歹能保护一下现有司机的生存空间。
这就像是有人开始给“过载”的服务器降温了。
对于咱们自己来说,也得想想出路。
是继续在这“红海”里“卷”?
还是考虑去跑跑“专车”、“商务包车”这种差异化服务?
或者结合一下自己的特长,比如做做自媒体,把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也能赚点外快。
但这都需要投入,需要学习。
说到底,这“一片哀嚎”,其实是市场规律在“敲黑板”。
它在告诉那些想“盲目入行”的朋友们,这年头,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
也提醒着平台和监管方,是时候关注一下这些“城市摆渡人”的生存状况了,别光顾着“流量变现”,也得想想人家怎么“养家糊口”。
这事儿吧,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市场是公平的,但也需要温度。
希望这行业的“阵痛期”能快点过去,让所有辛勤付出的司机师傅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和“收获”。
你觉得呢?
这网约车市场的“寒冬”,什么时候能过去?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也能给咱们司机师傅们提个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