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坑坑洼洼的烂路,或者是在市区里走走停停,车子一冲一顿的,没过一会儿就感觉头晕恶心,特别难受。
这种晕车的感觉,可以说是困扰了无数家庭出行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常常会想,现在的汽车技术这么发达,连自动驾驶都快实现了,怎么就解决不了一个小小的乘坐舒适性问题呢?
难道我们就得一直忍受这种颠簸和顿挫吗?
最近,一场由新华社旗下栏目联合专业机构举办的公开测试,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答案。
主角就是上汽荣威的一款新车——荣威M7 DMH,它宣称用上了人工智能(AI)技术来打造底盘,号称能让驾乘体验变得前所未有的舒适。
这听起来有点玄乎,AI怎么能和硬邦邦的底盘扯上关系呢?
它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只是个宣传噱头?
这场测试就是要把它拉出来遛遛,看看这所谓的“黑科技”究竟成色如何。
这场测试活动搞得非常认真,不仅仅是找几个媒体人开一圈写点感受,而是请来了像冬奥冠军王濛这样对身体姿态控制要求极高的运动员,还有汽车行业的资深人士,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动用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设备——国内首个晕车测试仿生假人。
这个假人可不简单,它内部装满了各种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模拟和记录人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晃动、冲击和加速度变化,然后把这些我们平时只能用“晕”或者“不晕”来形容的主观感受,转化成一串串谁也无法反驳的客观数据。
这就好比以前我们评价一个菜好不好吃,全凭个人口味,现在则是用上了营养成分分析仪,从科学角度来判断。
这样一来,车辆的舒适性到底好不好,就不是厂家自己说了算,而是有科学数据来支撑的。
那么,荣威M7 DMH的这套“AI瞬控底盘”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
我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其实它的核心武器有两个。
第一个,叫做“AI mCDC悬挂系统”。
您可以把它理解为给汽车的悬挂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减震器,装上了一双“千里眼”和一个反应超快的“大脑”。
这双“眼睛”就是车头前面的一个高清摄像头,它会一直盯着前方几十米的路面。
一旦发现前面有个减速带,或者一个坑,它就会立刻把这个路况信息传给AI“大脑”。
这个“大脑”接到信息后,会在车轮压到这个坑之前的零点零几秒内,迅速计算出应该怎么应对,然后马上给四个轮子的减震器下达指令:“喂,前面的路不平,你们赶紧变软一点,准备好吸收冲击!”于是,当车轮真的压上去的时候,悬挂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用一种最柔和的方式把颠簸给化解掉了。
这样一来,坐在车里的我们,感觉到的就不是那种“duang”的一声硬碰硬的冲击,而可能只是车身轻微地起伏一下,整个过程平顺了很多。
为了直观地展示这个效果,现场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叫“乒乓球挑战”。
工作人员在车里放了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了乒乓球,然后让车子开过一段模拟的、布满补丁和石块的颠簸路面。
如果是普通的车,经过这么一折腾,车里的乒乓球肯定会像炸了锅一样到处乱飞。
但是荣威M7 DMH开过去之后,绝大部分乒乓球都还安安稳稳地待在盒子里。
这就证明了它的悬挂系统确实起到了“提前预判、主动化解”的作用,而不是等颠簸发生了才被动地去承受。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测试,是让车子以80公里的时速冲上一个斜坡,让车子有一个短暂的腾空,也就是所谓的“飞坡”。
这种情况下对车辆落地时的冲击控制要求极高。
测试中,荣威M7 DMH在落地后,车身姿态非常稳健,没有多余的晃动和弹跳,车内的人员感受到的冲击也被控制在了一个很柔和的范围内,这充分展现了这套智能悬挂的功力。
它的第二个核心武器,叫做“AI自适应能量回收功能”。
这个主要是针对新能源车和混动车的一个常见痛点。
开过这类车的朋友可能知道,当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会有一种很明显的拖拽感,这是因为系统在回收能量给电池充电。
在城市里开车,频繁地加速减速,这种一收一放的顿挫感会特别明显,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才晕车的。
荣威M7 DMH的AI系统在这里又派上了用场。
它会通过雷达和摄像头判断前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
如果前面路况很好,没有车,你一松开踏板,它的能量回收力度就会很小,让车子像燃油车一样顺畅地滑行。
如果它检测到你正在跟车,并且和前车的距离在缩短,它就会自动、平滑地增加能量回收的力度,帮你温和地减速,这样既回收了能量,又避免了那种突兀的顿挫感,让你不用频繁地在加速和刹车踏板之间切换,开起来更省心,坐起来也自然更舒服。
经过一系列趣味性和专业性兼备的测试,最终的数据结果非常有说服力。
通过那个高科技的仿生假人采集的数据分析,荣威M7 DMH在颠簸路况下的减震舒适指数,得分远超行业内公认的“优秀”标准线。
这意味着它在过滤震动、保持车身平稳方面的能力,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同时,在转向稳定性、刹车时的平顺性等方面,也都获得了优秀评级。
凭借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和表现,它也成功获得了行业内颁发的首个“AI智控底盘舒适认证”。
这件事其实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过去我们总认为,汽车的底盘调校是一门“玄学”,需要老师傅凭着几十年的经验一点点去试、去调,特别是德国、法国的一些品牌,在这方面一直被认为是标杆。
但现在,中国的汽车工程师们换了一个思路,他们不再是单纯地去追赶和模仿,而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我们国家领先的技术优势,来解决传统机械工程难以完美解决的问题。
这就像以前我们看病靠老中医望闻问切,凭经验判断,现在我们有了CT、核磁共振,可以直接看到问题所在,然后精准施策。
AI技术在底盘上的应用,就是让车辆的舒适性调校从一门“经验艺术”,变成了一门“精准科学”。
这不仅是上汽荣威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走向自信的一个缩影。
当科技真正服务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解决我们出行中的实际痛点时,这样的技术进步才真正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