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接触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很自然的想法:电动机不像汽油发动机那么复杂,转起来就能跑,那为什么还要在电机和车轮之间加一个齿轮箱呢?
直接让电机带着车轮转,不是更简单、更直接吗?
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就像我们拧瓶盖一样,手直接作用在盖子上最省事。
然而,在汽车工程这个精密的世界里,看似最直接的路,往往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电车驱动系统里的这门学问,看看工程师们为了让车子跑得又快又好又省电,都动了哪些脑筋。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电动机的“脾气”。
现在主流电动车上用的电机,大多是一种“高速型选手”,它们最喜欢在高转速下工作,比如每分钟转个一万多次,甚至更高。
在那个转速区间里,它们的工作效率最高,也就是最省电,而且性能也最稳定。
但是,汽车在路上跑,车轮的转速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快。
就算你把车开到时速120公里,车轮一分钟也就转个1000多圈。
如果让一个习惯了每分钟转一万次的电机,去直接带动一个只需要转一千圈的轮子,会发生什么呢?
这就好比让一个短跑冠军去推一辆很重的车,他虽然浑身是劲,但因为速度没法发挥,力气也使不出来,憋得满脸通红,车子却动得很慢。
电机在低转速下工作时,输出的力气(专业上叫扭矩)并不大,而且效率非常低,大量的电能没有变成驱动力,而是变成了没用的热量,白白浪费掉了。
这时候,齿轮箱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它就像一个聪明的“翻译官”和“力量放大器”。
它接收到电机传来的高转速,通过内部不同大小的齿轮一顿操作,把它转换成车轮所需要的、转速更低但力量大得多的动力。
有了它,电机就可以一直在自己最舒服、最高效的“万转俱乐部”里快乐地工作,而车轮在起步、爬坡这些需要大力气的场合,也能获得足够的支持。
所以,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都采用的是“电机+单速减速器(一个简化的齿轮箱)”的方案,这是一种技术成熟、成本可控、性能均衡的可靠选择。
但是,工程师们都是一群爱“折腾”的人,他们总在追求更完美、更极致的方案。
既然齿轮箱会带来一定的能量损失和结构复杂性,那我们能不能彻底把它扔掉,直接创造出一种既能在低速时力大无穷,又能在高速时风驰电掣的电机呢?
这个终极梦想,催生了两种非常前沿的技术路线,一种是激进的“轮毂电机”,另一种是相对折中的“轮边电机”。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革命者”——轮毂电机。
它的想法非常直接,就是把驱动系统的心脏,也就是电机,直接塞进车轮的轮毂里面。
这样一来,传统的传动轴、差速器、减速箱这些中间环节全都被取消了。
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传动效率极高。
电能从电池出来,几乎是“零距离”地传递到车轮上,中间的机械损耗被降到了最低,理论上效率能达到95%以上,这意味着每一度电都能更充分地被利用,对提升续航里程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其次,它为整车设计带来了巨大的自由度。
由于驱动部件都集成在了四个车轮上,车辆的底盘可以做得非常平整,设计师可以放下更大容量的电池包,或者把车内空间设计得更加宽敞、灵活。
更厉害的是它的控制能力,四个轮子由四个独立的电机驱动,电脑可以对每个车轮的动力进行精确到毫秒级的独立控制。
这意味着车辆可以实现一些过去不敢想象的动作,比如像坦克一样原地掉头,或者在高速过弯时,智能地增加外侧车轮的动力、减少内侧车轮的动力,让车子像吸在地面上一样稳健,极大地提升了操控极限和安全性。
在这一领域,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正在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方案,却面临着几个非常棘手的现实难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簧下质量”。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很好理解。
我们可以把悬挂弹簧看作一个分界线,弹簧以上的部分,比如车身、座椅、乘客,叫“簧上质量”;弹簧以下的部分,包括车轮、刹车盘等,就是“簧下质量”。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穿着一双很轻的跑鞋和一双绑着铁块的靴子跑步,哪个感觉更舒服、更灵活?
肯定是轻便的跑鞋。
簧下质量就相当于你脚上鞋子的重量,它越重,车轮在经过路面颠簸时,上下跳动的惯性就越大,悬挂系统就越难控制住它,传递到车身里的振动和冲击就越明显。
一个轮毂电机连同刹车系统,重量轻易就能达到三四十公斤,这等于给每个车轮都绑上了一个沉重的沙袋。
结果就是,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舒适性会大打折扣,过个减速带可能就感觉“咣当”一下,车身都要散架似的,完全没有高级感。
此外,散热也是个大问题。
电机和刹车都是发热大户,把它们一起挤在空间狭小的轮毂里,就像把两个火炉关在一个小闷罐里,散热非常困难,一旦激烈驾驶,性能就可能因为过热而下降。
再加上车轮是全车工作环境最恶劣的地方,风吹日晒、泥水飞溅、磕磕碰碰都是家常便饭,这对电机的密封、防水、抗冲击能力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直接导致其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正因为轮毂电机面临的这些挑战,工程师们又想出了另一种相对温和的改良方案,就是“轮边电机”。
这种方案,可以看作是传统与未来之间的一个巧妙平衡。
它不再把电机硬塞进轮毂里,而是把它安装在靠近车轮的车架或者悬挂部件上,然后通过一个非常紧凑的小型减速器来驱动车轮。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巧妙地解决了簧下质量过大的问题。
因为最重的电机部分被固定在了车身上,属于“簧上质量”,它不会随着车轮一起上下剧烈跳动,只有减速器的输出端和一小段传动轴算作簧下质量,大大减轻了悬挂系统的负担,从而保证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同时,电机从轮毂里“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空间,散热条件更好,日常的维修保养也变得更加方便和独立。
当然,有得就有失。
因为它依然保留了减速器这个环节,所以传动效率上会比轮毂电机略逊一筹,结构上也相对复杂一些。
总的来看,关于电驱系统要不要取消齿轮箱的这场技术探索,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谁对谁错的争论,而是在不同需求和现实条件下的权衡与取舍。
轮毂电机代表着最理想化的未来,它追求极致的效率和操控,但目前在舒适性、可靠性和成本上还需克服重重难关。
而轮边电机则提供了一种更务实、更接近现实的分布式驱动方案。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现在市面上主流的中央电机配减速器的成熟方案,依然是兼顾性能、成本和可靠性的最佳选择。
而那些更前沿的技术,则像一颗颗埋下的种子,正在实验室和一些特种车辆上不断生根发芽,等待着材料科学、热管理技术等相关领域取得突破的那一天,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真正开上那种既安静平顺,又能灵活起舞的、由“直驱”电机驱动的未来之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