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CEO坦言:比亚迪太强了,我们压力山大

最近,大众汽车的全球最高负责人奥博穆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挺有意思的话,他说:“有比亚迪这样的竞争对手,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这话听着,第一感觉可能觉得是外交辞令,就是那种商业互捧,大家面上过得去就行。

但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再看看这些年汽车市场发生的变化,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一种带着点无奈又必须正视现实的感慨。

这感觉就像是班里常年考第一的学霸,突然发现新来的转校生成绩突飞猛进,不仅追上来了,有些科目甚至还反超了,这时候学霸心里五味杂陈,嘴上说着“有你这样的同学一起竞争,能促进我学习”,心里想的却是“这家伙到底怎么学的?我再不努力,第一的位置就要保不住了”。

大众CEO坦言:比亚迪太强了,我们压力山大-有驾

这已经不是前辈对后辈的鼓励,而是平起平坐的对手之间的正视了。

咱们别说那些虚的,直接摆事实、看数据,这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时间往前倒个几年,就说2019年吧,那时候大众集团在中国是什么地位?

一年卖掉423万辆车,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大街小巷跑的车,挂着大众标的是随处可见,“神车”的称号不是白叫的。

可时间来到2022年,情况就有点变了,大众的销量滑到了318万多辆。

那时候,比亚迪的年销量是186万多辆,虽然势头很猛,但跟大众比,差距还摆在那儿。

可谁也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到了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销量进一步掉到了292万多辆,而比亚迪呢?

光是在中国国内市场,就卖出了385万多辆。

这一进一退,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比亚迪反过来比大众还多卖了将近93万辆。

大众CEO坦言:比亚迪太强了,我们压力山大-有驾

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真的变天了。

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笼统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普通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每一款车上。

以前大家买SUV,大众途观是很多人绕不开的选择,常年都是销量榜的冠军。

可现在呢?

比亚迪的宋PLUS DM-i,一年卖了38.8万辆,而途观只卖了22.3万辆。

再看看轿车市场,大众朗逸,那可是多少家庭的第一辆车,国民家轿的代名词。

结果,比亚迪的秦PLUS一年卖了42.1万辆,也把朗逸给甩在了身后。

比亚迪最厉害的一招,是直接不按套路出牌,搞起了“油电同价”。

比如秦PLUS,直接把价格打到了7.98万起,这跟朗逸的燃油车价格基本一样了。

这一下,就把过去合资燃油车最后那点“我比你电车便宜”的优势给彻底打没了。

大众CEO坦言:比亚迪太强了,我们压力山大-有驾

老百姓一算账,花差不多的钱,我能买到一块绿牌,不受限行困扰,每天用电跑还省油钱,配置说不定还更高,那选择的天平自然就倾斜了。

更让大众感到紧张的是,比亚迪这股旋风不只在中国刮,还刮到了海外。

2024年,比亚迪在海外卖了超过41万辆车,尤其是在欧洲老家,销量增长了两倍多。

你知道吗?

比亚迪的汉这款车,在欧洲卖到7.2万欧元,比当地的明星车型特斯拉Model 3卖得还贵,它瞄准的,恰恰就是大众ID系列电动车的市场。

这等于说,人家不光在你擅长的领域打败你,还要跑到你的主场,用更贵的价格跟你抢客户。

这下大众是真的坐不住了,急忙跑到墨西哥去投资建厂,就是希望能把成本降下来,重新夺回优势。

这已经不是在自家门口的切磋了,而是真刀真枪的全球市场争夺战。

那么问题来了,像大众这样有着百年历史、技术积累深厚的汽车巨头,怎么在新能源这个新赛道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历史包袱”太重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众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虽然威力强大,但掉个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广阔的海域。

大众CEO坦言:比亚迪太强了,我们压力山大-有驾

它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一切,包括遍布全球的工厂、合作了几十年的零部件供应商、数十万熟悉内燃机技术的员工,在电动化浪潮来临时,这些曾经的优势,反而成了转型的阻力。

每一步改革,都要牵动庞大的利益链条,非常困难。

反过来看比亚迪,它就像一艘灵活的快艇。

它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就钻研新能源这一件事。

从最早的插电混动车,到如今第五代DM-i技术,能让一辆车加满油充满电跑上2100公里,这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几乎把造车需要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电池是自己造的,电机、电控是自己研发的,甚至连车上用的芯片都能自己设计生产。

这种“什么都自己来”的模式,让它在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上拥有了巨大的主动权,不受制于人。

这种技术上的领先,甚至让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都开始另眼相看。

之前有传闻说,奥迪都想用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宝马也在考虑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大众CEO坦言:比亚迪太强了,我们压力山大-有驾

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过去都是我们向别人要技术,现在反过来了,这说明传统巨头的核心技术优势正在被追赶甚至超越。

从更深层次来看,大众和比亚迪的竞争,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的碰撞。

大众走的还是过去那套比较封闭的老路,核心技术自己掌握,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武功秘籍从不外传。

而比亚迪呢,它玩的是一套“生态系统”的新打法。

它不把技术藏着掖着,反而乐于分享。

比如,它跟丰田合作,也愿意把自己的电池、混动系统卖给其他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的目标,可能不仅仅是造出好车卖给消费者,它更想成为新能源时代的“技术平台”,就像手机领域的安卓系统一样,它提供底层技术,让更多的企业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产品。

这种开放的格局背后,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崛起。

现在,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反应最快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从电池到电机,再到各种智能化的零部件,应有尽有。

这个强大的产业基础,给了中国车企快速创新、降低成本的底气,也造就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所以,当大众的工程师们开始拆解研究比亚迪的混动系统时,其实就已经说明,那个我们拿市场去换技术的时代,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一个追随者,慢慢变成一个可以参与制定规则、引领方向的重要角色。

这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才刚刚开始,谁能更快地适应变化,谁就能在未来的新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