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个在电动两轮车圈子里炸裂的新闻,彻底震动了整个行业:九号公司(SH:689009)市值突破400亿元,历史性超越了曾经的“行业一哥”雅迪控股(HK:01585)!
雅迪、爱玛们拼了几十年,门店遍地、渠道封锁、市场固若金汤,为何却被九号悄悄“偷了家”?
这不是简单的企业故事,而是一场关乎整个电动两轮车产业未来的权力洗牌。
中国电动两轮车:一个被高估的“千亿神话”
电动两轮车,在全球范围内,其实是一个几乎属于“中国特产”的产业。
每年6000万辆的销量中,中国市场就占去了80%,全球几乎没有其他市场能与之匹敌。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4亿辆保有量,背后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支撑着中国外卖、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巨型产业链。
它为什么只在中国能成?原因很简单:早期限摩政策,摩托车退出主流市场。私家车普及门槛高,中低收入群体没得选。城镇化加速、道路条件改善,让电动两轮车成为性价比最高的出行工具。
用最直白的话说——电动两轮车,是城市化进程的“过渡产物”,解决的是中国特有的中产未普及、下沉市场出行难的问题。
各公司近年收入同比增速 图片来源:方正证券研报
看财务数据,这个行业很亮眼。雅迪、爱玛这样的头部企业,ROE常年20%以上;新日、绿源等二线品牌,也有10%左右;现款现货交易,几乎不压库存、不欠账。简直是“现金奶牛”。
但,这份好看的财务报表背后,其实是高度内卷、靠政策推波助澜、无法自主涨价的虚胖产业。
你敢信吗?雅迪的平均售价,10年几乎没涨,一直在1500元左右,涨不动也降不了,因为消费主力就是追求低价的大众群体。
外表光鲜、实则低维竞争,这正是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真实写照。
行业宿命:为何电动两轮车走不出“内卷怪圈”?
接下来,我们从核心逻辑出发,拆解一下这个行业为何“貌似风光、实则虚弱”。电动两轮车表面是消费品,但它本质上是极度价格敏感型市场。
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款式多么好看、功能如何强大,消费者第一反应永远是“多少钱?”这就导致,即便企业在智能化、续航、安全等方面不断投入,最后也只能让利给用户,利润空间永远被压榨。
比如这几年各家企业纷纷搞长续航、智能控制、主动安全,但毛利率却依然压在15%上下动弹不得。
别看电动两轮车数量庞大,其实整条产业链核心技术掌控力极低。最关键的电池、电机,全靠外部供应商:电池靠天能、超威;电机靠金宇星、八方电机等;自研的电控部分价值有限,拉不开技术差距。
换句话说,头部品牌本质上是“组装商”,赚的是渠道差价和规模红利,几乎无法通过技术拉开竞争差距。
很多消费者甚至会“裸车买车+自己挑电池”,足见品牌的无力感。
没有技术壁垒,没有溢价能力,电动两轮车最终只能走一条老路:规模战争。所有玩家的核心打法都一样:大扩产能,把对手逼死;疯狂开店,占领渠道高地。
雅迪、爱玛、台铃、新日四大巨头,产能合计超过6000万辆,已经远远超过全球需求,门店数更是像奶茶店一样密布街头。
然而,门店密度高了,单店盈利自然滑坡:雅迪、爱玛门店年销售额跌破100万元;单店年利润不到10万元,利润空间极其有限。
说到底,这个行业的内核就是“线下拼命卷”,高ROE只是“伪象”,背后其实是疯狂扩张+高压竞争。
九号的逆袭:为何新玩家能“偷家”老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九号能在这样一个残酷江湖中杀出重围,完成对雅迪的“偷家”?
这里,其实有三个关键因素。
1、切入年轻人市场,打法彻底不同
九号的打法,和老品牌完全不同。传统品牌靠下沉市场、渠道拓展、价格战,九号一上来就瞄准“年轻人高端市场”,直接对标4000元以上的细分人群。
个性化外观,主打设计感;智能化功能,主打科技属性;定价高但卖得动,因为用户愿意为“智能+设计”买单。九号把电动两轮车当“潮玩”,而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避开了价格内卷的红海。
2、企业文化、管理思维更互联网化
九号的崛起,背后还有管理思维的不同。取消“总”字文化,内部极度扁平;开设高管Open Day,员工能直通高层;深度绑定电竞、潮玩、游戏圈,年轻人认同感爆棚。这些打法,在传统车企是无法想象的。
结果就是,九号35岁以下用户占比高达66%,牢牢锁死了年轻消费群体。
3、智能化技术虽有限,但打出了时间差红利
九号的技术,其实并非不可复制,但它利用技术时间差,率先布局:自研RideyLong+RideyPOWER续航与电控系统;首推非接触解锁、安全辅助系统;自主掌控智能化体验细节,提升用户粘性。
短期内,其他品牌一时难以追赶,这给九号带来了红利期。
据数据,九号的门店单产已经接近雅迪,利润率更是行业第一,未来三年内,大概率会继续高速增长。
未来预警:九号会不会重蹈雅迪覆辙?
虽然九号暂时风头无两,但问题也开始浮现:门店数量激增,2024年已超7300家;单店销量趋于饱和,同店增长放缓;计划继续铺店至1万家,开始走传统品牌老路。
换言之,九号也开始走“开店扩产能”的老套路,和老玩家们的路径差异正在缩小。
更现实的问题是,电动两轮车的本质宿命——低技术壁垒+内卷产业结构——九号也无法摆脱。
智能化优势再强,终究只是短暂领先。其他品牌复制功能的速度,会比你想象的快很多。
当下的九号,其实已经站在“蜜月期”末尾,再过两年,可能也会被拖入同样的竞争泥潭。在这个行业,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暂时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