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停车位上,林姐的白色增程式新能源车又亮着充电灯了——这已经是它这周第五次在夜间充电。自从上个月林姐提了这辆车,小区里就多了个“趣闻”:她买的是能加油的新能源车,却硬是把它开成了“纯电车”,油箱里的油从提车那天起就没动过,连4S店销售都笑称她是“把增程车开成‘省电标兵’的第一人”。今天下午陪她去超市,一路听她细数“不碰油”的小心思,才发现这背后藏着的,全是普通人过日子的精打细算。
林姐今年42岁,开着家小服装店,每天要往返于店里和批发市场,单程25公里。当初选车时,老公劝她买纯电车,她却坚持选增程式:“万一冬天续航打折,半路没电就麻烦了,有油兜底心里踏实。”可提车那天,加油站工作人员往油箱里加了200块钱油后,她看着油表指针,突然改了主意:“这油一烧就是钱,我先试试纯电开,能不碰油就不碰。”这一试,就成了“底线”——如今油表显示的油量,和提车时几乎没差别,连加油口的封条都还没撕。
为了“不烧一滴油”,林姐把“省电”做到了极致。今天坐她的车,刚上车就发现空调没开,车窗开着一条缝。“现在气温刚好,开空调太费电,开窗通风多舒服。”她笑着说,方向盘套是亚麻的,座椅垫是透气棉的,都是特意选的“不吸热材质”,就为了减少夏天开空调的频率。行驶途中,她的脚几乎不碰急加速踏板,车速始终稳在60公里左右:“急加速最费电,我试过,匀速开比猛踩油门多跑30公里呢。”仪表盘上显示的续航里程,比官方标称的还多了10公里,她得意地指给我看:“你看,这么开,一周充两次电就够了,一次才花20多块钱,比加油省太多。”
到了批发市场,林姐找停车位时特意绕到了市场后门——那里有两个免费充电桩,是商户联合物业装的。“这里充电不要钱,就是得等会儿,不过为了省电费,等半小时也值。”她一边插充电枪,一边给我算账:“之前开燃油车,每月油费至少800块,现在电费每月顶多150块,一年能省7800块,够我儿子半年的课外班学费了。”等待充电的间隙,她翻出手机里的“省电攻略”,里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晚上10点后充电,谷电每度才0.38元”“胎压打到2.5,比2.3时续航多15公里”“后备箱只放常用的东西,多带10斤重物就少跑5公里”,连导航都特意设置了“省电路线”,优先选平坦的大路,避开上坡多的路段。
下午回小区时,遇到邻居老王也在充电,他开的是纯电车,见林姐的增程车总用电,忍不住打趣:“你这买增程车跟没买一样,油都快放过期了。”林姐却不慌:“油是备用的,去年冬天我姐开纯电车,半路没电冻在高速上,我可不想那样。但平时能用电,为啥要烧钱?”她给我看手机里的订单记录,上个月电费128元,而老公的燃油车油费花了950元:“不是差那点钱,是觉得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能省的地方省下来,多攒点钱,孩子明年上高中也踏实。”
晚饭时,林姐的老公跟我们吐槽:“前几天我想试试油模式,她硬是不让,说‘油一烧就少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用’。”林姐却反驳:“那油放着又不会坏,等过年回老家,高速上充电不方便,再用油也不迟。平时在市区开,用电足够了,既环保又省钱,多好。”她还说,最近打算给车贴个“省电贴纸”,上面写着“纯电模式已开启,油表纹丝不动”,逗得我们都笑了。
晚上散步时,又看到林姐的车在充电,灯光在夜色里亮着,像个认真攒钱的“小管家”。我突然明白,林姐“不舍得用一滴油”,不是抠门,而是普通人对生活的认真——她把每一度电的节省,都变成了对家人的责任,把每一分钱的算计,都藏进了日子的烟火气里。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增程式新能源车是“兜底”的安全感,但对林姐来说,它更是“精打细算”的生活工具,是把日子过好的小智慧。
回家的路上,我看着路边的路灯,突然想起林姐的话:“过日子就像开车,有时候慢一点、省一点,反而能走得更稳、更远。”原来,那些看似“小气”的坚持里,藏着的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踏实。
女子买了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不舍得用一滴油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