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复工,金主现身,员工欠薪和债务如何化解

看到威马汽车复工这事,很多人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诶?不是倒闭了么,怎么又活了?”确实,这几年新能源车企折腾得沸沸扬扬,上市、停产、裁员、卖身、重组……花样百出。但你仔细想,这些品牌消失了真就没人念叨?真就一点资产都不值?其实在资本和牌照的世界里,只要有点流量和技术底子,往往就有人愿意搏一把,而且一搏还真不一定没戏。

威马这次复活,说白了,不是突然间大家都相信他们能再重回巅峰,而是原本摞着灰的烂摊子又被新金主捡了起来。你说这种事常见吗?在中国汽车行业,那是太常见了。盘子大了、项目多了,每个环节都有“捡漏”的机会。只要有人还敢投入,哪怕是押宝一把,也能让一位“前浪重生”。这次,深圳翔飞成了主角,但背后金主到底是谁,外人也都是猜——本地玩家宝能的名字总是浮现,却又没人肯摊牌。

威马为什么能让新东家下场?

问一句,有多少企业家、投资人看中威马,是真正在乎它的产品和口碑?更多的,恐怕是看中剩下的产业资源,还有政府给的那些稀缺指标、工厂用地、生产资质。你自己想想,光是能合法生产新能源汽车这一条,放眼全国,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这种稀缺性,要是再带点现成的团队和供应链,哪怕历史债务一屁股,相当多投资人也会动心。说到底,在疯狂扩张和量产为王的时候,企业的躯壳比企业的灵魂值钱多了。

威马复工,金主现身,员工欠薪和债务如何化解-有驾
威马复工,金主现身,员工欠薪和债务如何化解-有驾

当然,威马这锅烂粥其实还没捞干净。你以为金主拍手叫好,大家就能大摇大摆往前冲?别忘了,每家企业倒下后留下的最大的刺,除了债务,还是人。之前拖欠的员工薪资、供应链欠款,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看看现在设计采购中心不到四十个人在复工,好多是旧人也有些新人,温州厂那边还在招人,可离开的人、被裁的人,有多少真的拿到了赔偿?还有多少人自己的青春跟着企业一起沉在深水里?人这一辈子,总不能说被企业拖欠几个月工资就是成长吧。

辉煌退潮,谁在裸泳见分晓。现在威马欠着203亿的债,能指望靠什么快速回血?讲大饼、画蓝图、吹上天,这几年新能源哪家不会点。五年十款新车,2030年营收千亿,不啻于置地一间梦工厂。可现实是,之前三年亏了一百七十多亿,资产只剩下区区三十多亿——新来的投资人再有钱,也得掂量掂量,能支撑多久。鬼知道现在投入的这“十亿”,究竟能不能救得了渴死的马。

关于复工的实际状况,上面说得很细致。园区复工、几十号人,招聘不停,但派头远不如当年。你看威马大厦大门紧闭,积灰的LOGO和乱七八糟的广告,像极了旧时代的墓碑。谁能想到,这些墙上的口号和霓虹灯,曾经一度被新媒体和车圈自媒体捧成了技术创新的代表。资本的潮水退了,很多车企连个水漂都没打起来,已经沉入历史湖底——就像当年风头无两的乐视汽车、众泰那些“甲方爸爸”,最后落个无影无踪。

现在再看威马的债务清偿方案,说实话,算是业界惯例。十五万以内全额兑付,超过的那部分靠信托折价。懂点财务操作的都知道,这基本上就是给大多数小债主一个交代,剩下来大额的“资金链食物链上游”自求多福。甚至,对原来体系内别的公司有债权的,还只能去追子公司老账。债权人、供应商、离职员工,真正能全身而退的又有几个?企业重组难,难在人心离散之后,利益还要再分蛋糕,蛋黄蛋清你我都想吃。

哪怕现在公司新东家真想复兴,招聘新团队,重开工厂,恢复生产,都是表面文章。实际上,更考验的是新管理团队的危机公关、资金调度,以及他们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出真实的量产车、把销量拉起来。这些年,中国新势力做得最成功的,无非就那几家,剩下的一大堆,要么变成友商的反面教材,要么还在泥潭里挣扎。电动车赛道,真正的主角从来不是喊口号最响的人,而是能把产业链黏合、踏踏实实做出销量的团队。而以威马的故事和坑爹债务来说,新老板要真能让它“复活”,不是吹牛逼那么简单。

威马复工,金主现身,员工欠薪和债务如何化解-有驾
威马复工,金主现身,员工欠薪和债务如何化解-有驾

再说回威马现在的蓝图。三步走、五年十款新车、两年十万辆,听起来都挺美,一个比一个厉害。可现在行业竞争多卷你知道吗?比亚迪、吉利、长城、蔚小理都还靠技术+价格血拼、卷营销、做体验。威马的车还可以么?再有实惠,市场又凭啥重新信任这块牌子?要我说,复活容易,翻身难。做新车比想象的辛苦多了,一款产品真正打动消费者,是千军万马中磨出来的,不是画个PPT嚷一嚷大家就抢着买。

更别说,这背后的“神秘金主”到底是谁。中国汽车界搞“马甲”运作的聪明人太多,上市一套、融资一套,最后干的还是同一家老油条。说是深圳翔飞,实际大家都在看后面到底是不是宝能在幕后操盘。中国汽车界一盘棋,有的人已经投身局中,有的还想“第二曲线”苟一把。可实际到最后,拼到的是供应链、上下游、资金流——不是真刀真枪的研发和渠道,谁也撑不住。

员工苦不苦?供应商愤不愤?老百姓买不买账?

这些问题,只有真正做企业的心里最清楚。以前说中国制造遇新机会,现在整个行业已经到了淘汰和洗牌的年代。炫技和忽悠占不了便宜了。你要是真想干一辈子的汽车,就得有厚积薄发的底气。否则,这种“僵尸车企”翻来覆去当马甲,最后苦的只能是一茬茬被忽悠的奋斗人,一批批想分锅的员工、一堆又一堆收不回款的上下游厂家。

威马复工,金主现身,员工欠薪和债务如何化解-有驾

我就想问一个问题:当一家企业死而复生的时候,谁能保证,它翻身的那口气里,带的是希望,而不是又一次的失望?威马还会不会再塌陷、再欠薪、再画饼,没人知道。拉来新投资就能让历史一笔勾销么?世界哪有这等好事。资本的心思是流动的,企业欠下的债却要一代一代人去消化。人活一世,谁也不想在债务里轮回。

最后,威马的事儿值得同所有做企业的人思考:你到底是创造价值,还是消耗泡沫?你靠讲故事、拼融资混出来的成功,不过是下一个行业清理的炮灰罢了。威马的复活,和以往太多企业一样,是这个时代的新常态。潮来潮走,只有真正有担当的团队、厚道的经营,才能熬到最后真正属于“复活”的春天。

新老板是否能让这个老品牌再赢一次?时间会告诉我们真相,也会留下笑话。千万别让将来的自己,成了别人故事里的伏笔。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