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求生当全球企业不再由市场说了算
其实谁都能感受到一个共识,过去的全球化不再那么流畅了,然后企业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棘手,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眼下日子其实挺难,他们夹在大国博弈之间,既要赚钱,又得保持灵活,就像走钢丝一样,不过我认为,这不是单纯的“供应链调整”,也不是典型的“贸易战现象”,而是,我们正目睹一个趋势,市场逻辑被政治逻辑大规模替代,企业为生存付出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大,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信号。
因为近年来,有关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新闻没断过,不过以前大家觉得,这种调子主要只是风声,没那么快落地,可最近的特斯拉,变化可就不是一句口号能的,2025年11月前,美国工厂要把中国零件全换掉,然后新采购都暂停,这力度不光是应对新规则,还是被迫应对一个失控的游戏规则,企业不再做熟悉的选择,而是一次次应急求生。
推动特斯拉变阵的,不只是《通胀削减法案》,虽然更严苛的补贴条件是一根导火索,只有不用中国电池,才能享受高额补贴,否则实在卖不出去车,但政策背后,是对所谓“中国制造风险”的政治放大,比亚迪、宁德时代被列入限制名单,影响的不止是电池,还有一大批原材料,锂、钴、石墨,只要路径中过了中国,也算违规,这对全世界都在用中国原材料的行业,其实都是打击,特斯拉不过是最先被推上台的那一个,其他企业同样焦虑。
再加上高关税,直接导致运营成本大幅上涨,比如有调查显示,2023年以来,美国进口中国电动车,每辆成本最高增加6000美元,然后消费者就算愿意买单,企业利润也被迅速压缩,比如2023年上半年,美国部分电动车企毛利率普遍下跌2个百分点,这类压力层层传导,逼得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布局。
中国还有出口管制反制措施,比如对稀土、石墨等关键材料加强管控,类似限制再次加剧了特斯拉一类企业的不安全感,也让“供应链重建”从口号变成现实选择。
作为应对,美国和欧洲车企最近逐渐都在推进“近岸外包”——比如特斯拉考虑把部分供应链搬到墨西哥,然后通用更狠,直接给上千家供应商下死命令,2027前全部取消中国环节,还有宝马、福特等,也在低调跟进,这种操作远比想象中更难。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墨西哥建厂,听起来地方近,税收有优势,但实际上,零部件配套不齐,工人培训跟不上,技术壁垒也多,以往中国供应商十几天就能交齐配件,现在要重新搭系统,往往一两年都不一定能铺开,然后成本也并没有大幅下降,有咨询机构测算,美国企业花在“去中国化”上的相关支出,2023年实际上涨了9%,并没有节约下来,反倒多花钱了。
再者,汽车是本地化非常强的产业,比如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能活下来,少不了本地供应商支持,像上海工厂用的关键零件,大部分都依赖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中国头部公司,不过如今,比亚迪等国产品牌本身又崛起特别快,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量和销量,都首次出现大幅下滑,比如十月销量掉了10个百分点,就是被比亚迪蚕食走的,那边便宜、更新更快,消费者自然更爱买国产车。
但凡像特斯拉这种两头在外的企业,其实永远在被双重掣肘,美国要它脱钩换零件,不换没补贴,市场份额自然大跌,可要是中国本地化做得慢,成本就下不来,消费者又不愿买单,双方对它全都至关重要,可两边的战略却是彼此冲突,这样的处境别说盈利,连生存都要精打细算。
其实类似困局,并非只有汽车行业,比如苹果也最近几年调整中国供应链,把部分订单转向印度、越南,但很快就遇到新瓶颈,比如当地工人技能没那么熟练,生产周期更长,良率不稳定,苹果甚至被爆出,印度工厂的缺陷率曾高达50%,远高于中国工厂,这些真实案例说明,全球供应链重组,不是简单走人、迁移、砸钱就能搞定,制度成本、品质风险,都要一起算进去。
很多国家政策制定者恰恰忽视这一点,他们希望企业“快刀斩乱麻”,一天之内跟中国划清界限,可事实是,只要全球科技、制造还有深度依赖,中国因素就没法完全剔除,而且“脱钩”背后,是整个市场效率的降低,每个环节都多了不确定,也新增了大量开支,一部分会转嫁给消费者,一部分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
归根结底,企业不是没活路,而是活得越来越拧巴,然后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不断试探,左右摇摆,因为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等到风向再次变好,假如政治凌驾市场最后变成常态,创新、效率、成本优势,这些老一套的全球竞争密码,是否就会逐步失效,到头来,跨国企业还有没有主动权?这,恐怕才是我们需要长期关注的最大悬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