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阳光很毒,路面热得像能烤熟鸡蛋。
车速120码正飘着风,我还在想着晚饭要不要加个烤串,下一秒——啪的一声提示灯亮了,“变速箱紧急运行模式”。
奇数挡集体请假,转速蹭蹭往上冲,就跟发动机突然决定和我冷战。
我甚至没想过踩刹车,而是脑子里闪过一句:完了,这次可能直接上新闻头条。
方向盘抖了一下,后视镜里的SUV差点亲到我的尾巴,那司机瞪大眼睛的表情,比恐怖片都真。
这事儿发生在7月20日,高速、晴天、油门刚好踩进舒服区间的时候。
靠边停车时,我已经开始算账——修这个肯定得吃土一个月。
但很快发现,不止我倒霉。
在一个有819名大众迈腾车主的大群里,同款车型频繁爆出同样毛病,有人干脆给它起了个外号:“大众DSG机电单元送命局”。
更刺激的是,有人晒图说自己免费换了TCU,还延保十年二十万公里。
这种故事看起来就像别人的彩票中大奖,而你只能站在人群外鼓掌。
五天后,我把车开进南阳泳逸4S店,他们查出来故障代码P173500,说离合器传感器坏了,要么整套机电单元总成换掉,一万多;要么只换传感器三千多。
报价报得干净利落,就差没帮我拿POS机问刷几期。
我提到网上看到的内部政策,对方用“过保”两个字堵回去,还顺手补刀:“厂家没有公开这个政策。”
讽刺的是,同样型号同样毛病,在别家店有人申请成功,让人怀疑是不是修在哪儿就决定你的待遇。
投诉是必走流程。
我把材料丢到了车质网、市监局和交通运输局,本以为等官方介入会有结果,却接到4S店电话,说撤诉才能帮我向厂家申请解决,不撤他们就当不存在。
这话听着特别职场:先签放弃权利,再谈所谓福利。
我退一步提出愿意付两千工时费,也被拒绝。
一个月内同样故障复发七八次,每次超过100码它就报警,然后逼你熄火降温——这种玩法,在高速简直就是玩真人版俄罗斯轮盘赌,你说这是技术还是赌博?
法律其实早写明白。
《消法》第16条、第39条明确不能用不公平条件强迫消费者让步,《产品质量法》第46条也规定,如果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厂商必须主动召回并承担费用。
而我们讨论的是高速失挡,这不是娱乐项目,它足够触碰召回红线。
一汽-大众选择装作看不到,大概是不敢打开潘多拉盒子,因为承认设计缺陷意味着几百台甚至几千台车辆需要处理,那可是笔大账。
律师朋友张少春的话很实诚:合同关系摆在那里,经销商和厂家都有保证质量的义务,即便超质保也不能推卸责任。
如果争议僵住,可以找第三方鉴定机构或者法院委托鉴定;而普遍性事故,本国有完整召回机制可以启动,让行政机关督促厂商履行义务。
他讲这些的时候语气平淡,但意思挺扎心——很多企业宁愿耗时间耗口水,也不面对成本上的损失,因为拖,是一种策略,他们赌消费者不会一直追到底,更不会闹到舆论场持续发酵。
大众DSG的问题早已不是秘密,从湿式到干式,从顿挫到失灵,它一直是一块容易被戳破的膜。
当年卖点之一是所谓先进技术,现在却成了一部分老用户挥之不去的小雷区。
这种情况汽车行业不少见,其他领域也是类似操作,比如手机、电器乃至软件服务,新品上市光鲜亮丽,用几年出现通病,再用售后政策筛选优质客户,让剩下的人自掏腰包。
他们算准多数人的耐心有限,所以选择性忽略问题成了一种商业智慧,只不过这智慧挺凉薄。
但这一次,我们偏偏没按剧本走。
从互相分享维修经验,到组建索赔群,再整理案例交给媒体曝光,这是散兵游勇变战斗团。
不管最后能否推动召回,对于公众来说至少留下一个思考:当产品风险与生命安全挂钩时,“过保免责”的规则是不是该重新审?
企业有没有资格假装自己只是旁观者?
写这些的时候,我又想到那天高速上的画面。
烈日烤路面,两侧护栏反光刺眼,我盯着警示灯等待它灭掉,耳朵捕捉每一次发动机喘息,好像它随时会告诉你下一秒还能跑多久。
如果生活中某个机器或关系突然这样“失速”,你会怎么做?
忍耐直到彻底停下来,还是趁还有动力赶紧找到出口?
网友比放大镜还厉害,总爱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
所以,如果哪一天这样的厂商态度撞进你的生活轨迹,你希望自己的怒火精准投递出去吗?
毕竟,高速上的惊魂,不该只属于李先生,它可能就在未来某个周末午后的阳光下,把任何一个毫无防备的人卷进去,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