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营销闹剧,理想i8和卡车“上演对撞”,但真正让老司机我坐不住的,还真不是哪个车企“演戏”演砸了。
01
说个小插曲。上周有朋友问我,听说理想i8跟重卡对撞赢了,是不是以后安全都有保障了?我没忍住笑了,这个问题其实比你想象的还典型。
大多数人花几十万买台车,无非就是图个用着安心嘛。厂商把碰撞测试整得跟春晚一样热闹,看着都挺来劲。可实际上,真把“事件营销”当回事,百分百容易走偏路。
我脑子里想的,是2008年那会儿,厂商们都流行搞奇葩的碰撞实验。像什么吊车从天而降砸到车顶、子弹射电池包、坦克直接轧过去。现场效果很炸裂,实际意义有点一言难尽。
说人话就是,这些挑战手法跟车企玩流量质检其实差不多。都是为博眼球。
02
这次理想i8和乘龙卡车对撞,最大的问题不是伤哪家面子,而是带坏了整个车圈的风气。
你以为这是安全技术的极限测试?其实根本不是。老司机都清楚,权威的碰撞安全测试,不是你今天拿台样车随便一撞就能比出来的。
打个比方,严格的实验像理发师剃头,分毫不差。专业机构,比如中国汽车保险行业协会那套碰撞标准,有详细得让人发愁的要求。速度得一致、高度和角度还要卡得死死的、油箱和冷却液都有人专门查。
只有这样反复比对,测出来的数据才靠谱。否则就像大锅炖菜,啥味都有,就是没法真比高低。
可有些车企喜欢另辟蹊径。换个测试流程,好像只要搞定第三方机构,刷个流量,车型就成“安全第一”了。甚至还有测试机构明说,能按车企需求“定制”实验,数据想咋整就咋整,这跟演戏真没啥两样。
我自己就遇到过。一回带队去外地测试,回来后发现某品牌发的宣发文案和现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那时候我才明白:不是测试偏了,而是营销伎俩玩花了。
03
但问题来了。碰撞测试、智驾宣传这些东西,看起来离咱普通人挺远,其实悄悄影响着所有人的用车理念。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翻车主手册、查GB 9743-2024《轿车轮胎》这样的标准呀。宣传片里的一句“百万级安全”更容易让人信。
就像那段时间智驾营销满天飞,连工信部和公安部都看不下去出手了。很多用户把辅助驾驶直接当自动驾驶耍,出了事还觉得都是系统的问题。安全底线就这样被一步步赶下台。
如果再放任“事件营销”变成套路,谁还能分得清,什么是真本事,什么是剧本彩排?真要出事,买单的还是普通人。
04
偏偏,极限词、行业第一这些东西听起来太有诱惑力了。500万以内最好、1000万最强。熟悉不?每个品牌都在这么叫,甚至每年“首撞”要抢头条。
久而久之,这些词成了“狼来了”。大家都在学数码圈,早年安卓和苹果互撕,什么续航创纪录、厚度比一元硬币还薄,丢到今天回头看,基本成了历史笑话。
05
其实,有没有必要搞这么多花架子?
我倒觉得有些东西还真不如实话实说。你看前阵小米SU7 Ultra上市,那位介绍轮胎静音棉的时候,直接说“就是加了点棉花”。这大白话,听着就让人舒服。结果成了出圈梗。
反观那些花样百出的事件营销,反倒没人记得技术本身。
06
说到底,这波理想i8的“翻车”,更像是给车圈划了一道红线。大家都看明白了,演过了,就是翻车。不如老老实实做事。
车企玩花活,其实是饮鸩止渴。用“安全”去博关注,只会把大家带沟里去。
老司机的忠告——买车别只看宣传,别把测试当游戏。标准是命根子,真金只能火里炼。哪怕宣传看起来热闹,真正能保平安的,始终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基础。
今天的路,就铺在昨天的坑里。别被噱头牵着鼻子走,才是老司机能给的最中肯建议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