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东南亚摩托车江湖转风向,几年前村里大伙还念叨“国产摩托车打天下”,如今说是只剩下点“零头”了。前阵子和邻居老魏喝酒,他一拍桌子:哎,这日本摩托怎么又满街都是,前些年不是中国车横行么?我就想起那个传说,说中国品牌在那边原来是能霸着八成市场的,“人见人骑”,可现在怎么都给换了牌子。
往回倒二三十年,那会儿经济还拮据,村头的三轮老张摇头说,汽车哪能随便上手,能骑摩托都算“有头脸”。日系车当时是宝贝疙瘩——邻居小龙家里买过雅马哈,夏天小龙骑出去串门,队里大姐都叫“日本车大王”。当年那车贵得离谱,听说得一年工资,后来中国摩托厂商看准了,这不就来了“价格突围”,有些摩托一辆五百美金都能办了。
头几年国产车子满巷子飞,卖得跟地摊小商品似的。老张那辆,骑了不到两年毛病就冒出来:链条掉得频,油耗不省心,看了群里说法还真不少,说是合金件“偷工减料”,骑着骑着,螺丝冒锈,到底是真便宜,但能便宜有度嘛。一回小龙摔车,修车行里面师傅嘴快:“中国货啊?还不是修到你想哭。”售后吧,听说有些厂家跑了,找售后像“摸瞎”,大家都叫苦。
群里前阵子还扯来一波误传,说某牌中国摩托用得住,是“质量升了级”,结果一看外壳印花,还是“低配”那一套。说白了,要是发动机缸体表面磨砂,那还成条道,实际却是喷漆糊弄。有人吐槽:你说价格是低,但要是半年一修,车还不如老日本牌值。这些“里程碑”故事,邻居小胖听师傅讲过,他家那台摩托都快拆成“拼图”了。
有些冷门配置也只有发烧友提,说国产摩托用的某种双回路制动,理论上反应快,实际骑上路,分分钟打滑。北京管道厂的小董说,这玩意路况好还行,碰上东南亚那种雨季泥泞,双回路还不如普通碟刹省事。再说点小众“八卦”,江湖传闻有一国产小牌,偷师人家铃木的发动机线组,结果电路对不上,直接烧保险。
后面日本厂商那套路就来了——“三成首付,车你骑走”,大家都说买的是牌子也是省心。村口维修师傅讲,这服务可不是闹着玩的,真出了点故障,零件两天就到。对比起来,有的国产牌连官网电话都变“空号”,咱们这些用惯国产摩托的人,倒觉得日本货就是“傻瓜式”放心。
就像那阵子家具圈吹的“只要价格便宜,质量第二”,可惜这买卖路子在东南亚翻了车。其实俄罗斯那些地头儿还真不同,我去年去沈阳那边做生意,打听到“只要能骑”,有些地儿对国产车也埋怨少——可能本地需求是那样,“谁都不要求太高”。
群里有车友闲聊,中国摩托到底能不能“东山再起”?老王说,主要还是“心里没底”,就怕售后拉胯。新老车对比下,就是个信任问题。师傅总结一句:“摩托嘛,骑得住才是真家伙。”去年过年还有辆国产摩托卖不出去,小胖愣是拆下来装草莓筐,变成了个“农场搬运车”,聊起来还算没白买——至少没直接进废铁堆。
磨出来的道理,多半只有用过的人心里明白。那种“人间蒸发”的日子啊,总有人拿来做段子说。骑摩托的事,东南亚也像一出老电影,翻篇了,谁也琢磨不透下回该轮到哪家坐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