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年度演讲向来是科技圈的焦点,但谁能想到,今年最引人注意的居然是他随口一句“买了三辆Model Y,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拆开学习”,成功把互联网玩家造车这件事点燃到沸点。一边能听到不以为然的嘲讽:“这不就是拿来主义吗?”,但更有懂行人默默认可:“这才是制造业最聪明的笨功夫。”
先从“拆车”谈起。汽车圈拆解同行的产品并非什么新鲜事,从丰田拆雪佛兰底盘,到本田研究奔驰发动机,特斯拉捣鼓莲花跑车轻量化,都是地图炮级的学习战术。但雷军这次显然不走寻常路。他盯上的不是Model Y的外壳,而是它那套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工程哲学,拆得精准,学得干练。他看的是特斯拉如何用CTC底盘让整备质量降15%,能耗做到13kWh/100km,却硬是超了一把。怎么超?小米工程师发现Model Y电池包和底盘结合处有3mm缝隙增加了风阻,于是直接把缝隙缩到了1mm,仅此一招,续航强加20km,硬是把“小刀割肉”做成了细节艺术。
再来说关键的电子设计,Model Y早已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弱化线束,这一设计最大化减少故障,此处小米不仅学了,还补了脑洞,用自研“智驾大脑”让车机系统更像“行车中的AI拍档”。比如上坡前提前调整动力分配,也能悄悄帮你多跑10公里。一招一式,让人看到互联网公司反套路的老练:学归学,但绝不照搬。
最绝的反响来自小米砍续航的决策。雷军说上来原本设计了629km、835km两种版本,不料用户调研后发现600km续航够看的实际体验打了折扣——冬天用车开空调,高速一跑就秒变续航焦虑。而他干脆一拍桌:“砍了!采购再哭,用户不能慌!”这不仅是狠决策,也是用户思维的写照:配置不是堆料,是解决痛点。这样的反商业常识,背后是典型互联网逆袭车企的铁腕。
放在大背景来看,小米此番选择,几乎反着当前SUV市场的流行操作做文章。2022年小米宣布造车时,理想L9的“四轮冰箱沙发”正在火得一塌糊涂,全行业都在追捧车内多功能空间,但小米却脱离了“彩电沙发革命”的内卷,雷军盯上的是另一个群体:25-35岁的通勤+偶尔长途党,他们不要臃肿的“移动房车”,更要好开、能装、续航够的运动SUV。用户画像拼得精准,问题直击要害:大沙发市场饱和,搞创新才有增量。而小米一出手,就干得不留余地,从940mm的后排腿部空间到内饰亲肤材质再到车机OS优化,一路踩着Model Y的漏洞抬升设计天花板,最后硬是把“比它更懂你”呈现出来——没有空调续航慌,没有车机卡顿,后排舒适度提升上线,这不是造车,是造贴心。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小米的生态协同策略:买的不是车,是“出门到回家”的智能化场景体验。小米用AIoT生态圈直接把汽车变成家居的一部分,把用户需求琢磨透,把技术握死到极致,这一战术传统车企怕是羡慕也学不来。
反对者当然有,也有人觉得这就是“手机性价比套路的复制粘贴”,但Y7其实拿出的是小米“用户参与式研发”的完全体,每一个决策从用户数据来,有数据调研,有样本反馈,从砍版本到亲肤内饰,处处能看到深耕的耐心。结果?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70%的用户是“第二辆车群体”,他们要的不是一辆功能堆叠车,而是好的驾驶陪伴。
这里,小米无疑给整个产业上了几堂课:第一课是学习最快创新路径,摸标杆永远不丢人;第二课是反共识能开增量,用互斥模式找到初心;最重要的是第三课,用户体验的极致是贴近需求而非炫技参数。
到头来,雷军也用自己笨办法造出了懂自己的车。或许笑的人会继续笑,但当用户真正坐进YU7摸到材料看着835km续航还能听到AI助手说“主人,到了周末是不是想开窗呼吸点新鲜空气?”时,谁还会纠结那些过去的质疑?真正的好汽车,从来不是堆砌出来的,它是靠一项项脚踏实地的用户洞察懂出来的。而小米刚好用Yu7重新书写了这个时代的答案,你,敢不服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