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终于让魏建军“承认”了一回,只是有点“被动”。
你敢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最近一句话,把比亚迪又推上了风口浪尖。他说:“整车厂里有电池能力的只有两家,长城算一家。”话没说完,但懂的都懂——另一家,不就是比亚迪嘛。这可能是近年来,来自长城体系最高层对比亚迪技术实力最“含蓄”却又最实诚的一次“认账”。 而且还是在没点名的情况下,把比亚迪摆在了和自己一个量级的位置上。这事儿要放在两年前,谁敢想?那时候两家还因为“常压油箱”闹得沸沸扬扬,长城举报、比亚迪回应,你来我往,像极了武林高手过招。
可如今,魏建军这番话一出,看似在夸自家蜂巢能源,实则等于默认了一个行业现实:在国内主机厂里,真正能把动力电池从研发到量产玩明白的,掰手指头数,真就两家——长城和比亚迪。这可不是我吹的,是人家自己说的“只有两家”。这话听着像自夸,但背后藏着对比亚迪的“被动承认”:你不强,我根本没必要把你当对标。
电池自研,不是“能造”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主机厂搞电池,就是找个厂子贴牌生产。错。真正的“电池能力”,是从电芯化学体系、结构设计、热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到量产工艺的全链条掌控。比亚迪的弗迪电池,正是这样一个闭环体系的代表。
我去年试驾比亚迪汉L EV时,特意问了工程师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敢上1000V高压平台?”对方答得干脆:“因为我们自己做电池,知道它能扛得住。”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别人用电池,是“采购件”;比亚迪用电池,是“自研件”,这中间的差别,就像自己做饭和点外卖的区别——火候、食材、安全,全在自己手里。
那次充电体验也让我记忆犹新。在超充站,唐L EV从20%充到80%只用了12分钟。充电桩功率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电池本身要能承受高倍率充电而不析锂、不发热失控。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长电芯+无模组设计),不仅提升了体积利用率,更增强了散热效率和结构强度,这才敢玩“兆瓦闪充”这种高难度动作。
反观蜂巢能源,技术也不弱,主打短刀电池,同样走无模组路线,安全性测试也拿过不少认证。但问题在于,长城系新能源车的销量基数还不够大,插混车型又占了主流,纯电车型对电池的需求量有限。2024年蜂巢全球装机量约20GWh,而弗迪电池呢?165GWh,差了八倍多。 这种差距,不是靠嘴上说“我们也有能力”就能抹平的。
用户怎么说?真实体验最有说服力
我认识一位老车友,老张,开了三年比亚迪秦PLUS EV,去年换了汉L EV。他跟我说:“以前总觉得比亚迪车便宜,但用料一般。现在这辆汉L,内饰、静谧性、加速都上来了,关键是充电快,冬天也没那么‘虚标’。”我问他电池担心吗?他笑:“我这车开了快8万公里,电池健康度还92%,厂家说能用8年15万公里,我觉得没问题。”
另一位朋友小李,是理想车主,但最近在看小米SU7。他试驾完后跟我说:“小米那车是真快,但你知道吗?它部分版本用的可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我一听就乐了:连新势力都想用弗迪电池,这不就是市场最好的投票?
确实,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采购弗迪电池,从腾势到仰望,再到外部的东风、一汽,甚至小米SU7的入门版。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不仅自己用得好,还能对外输出技术标准。 而蜂巢能源虽然也有外供,比如给哪吒、零跑,但客户数量和影响力还是差了一截。
横向对比:比亚迪 vs 谁?
我们拿比亚迪汉L EV和两个热门对手比一比:特斯拉Model 3 高性能版,还有小米SU7。
维度 比亚迪汉L EV 特斯拉Model 3 小米SU7
电池技术 刀片电池(自研) 4680/21700(松下/宁德时代) 弗迪电池(部分车型)
充电峰值功率 1000kW 约250kW(V3超充) 340kW(5分钟补能200km)
电驱平台 1000V高压 400V平台 800V平台
智能驾驶 DiPilot L2+ FSD(海外) 自研城市NOA
用户口碑 安全、耐用、保值 科技感强、操控好 性价比高、颜值在线
看得出来,比亚迪的优势不在“炫技”,而在“可靠”和“体系力”。特斯拉强在软件和自动驾驶,小米强在生态和性价比,但论电池自研深度、高压平台普及速度,比亚迪确实走在了前面。尤其是1000V+1000kW的组合,目前全球能做到的车企,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为什么说魏建军的“承认”是“被动”的?
咱们回到开头。魏建军说“只有两家有电池能力”,这话乍听是自信,细品却有点“不得不承认”的味道。
你想啊,如果比亚迪的电池不行,整车又卖得一般,长城根本没必要提“只有两家”。但现在比亚迪年销400万+,全是新能源车,每辆车都装着自家电池,弗迪电池的出货量直接冲到全球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这种体量和能力,你说绕得开吗?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已经形成了正向循环:销量大 → 电池需求大 → 研发投入多 → 技术迭代快 → 成本下降 → 车型更有竞争力 → 销量更大。这个闭环,目前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玩得转,而特斯拉的电池还依赖外部合作(松下、宁德、LG),真正全产业链自研自产的,国内就比亚迪一家。
所以魏建军这话,表面上是自夸,实则是面对一个强大对手时的“战术性承认”。他不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另一家”是谁。这种“被动承认”,恰恰说明了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地位,已经成了行业默认的“基准线”。
未来会怎样?开放还是封闭?
现在有个趋势很有意思:比亚迪开始对外供应弗迪电池,而长城也在推动蜂巢能源独立上市,扩大外供。这说明,主机厂做电池,不再只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要成为“电池供应商”来赚钱。
但问题也来了:如果你是车企,你会选谁的电池?是选技术成熟、规模巨大、口碑稳定的弗迪?还是选产能有限、客户不多的蜂巢?市场会给出答案。
我也问过一些业内人士,他们的看法很一致:“弗迪电池已经不是一个‘自供体系’,而是一个‘行业标准’候选者。” 尤其是在高压快充、电池安全这些硬指标上,比亚迪正在定义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门槛。
写在最后
所以你看,长城和比亚迪这对“冤家”,吵归吵,打归打,但技术面前,谁都得低头。魏建军一句“只有两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分量千钧。这不是认输,而是对行业格局的尊重。
比亚迪靠的不是嘴上功夫,而是400万辆新能源车背后的三电技术积累,是165GWh电池出货量撑起的产业地位,是用户开出来的口碑和信心。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车友,如果你是车企老板,你会选择自研电池,还是安心采购?又或者,你会选弗迪,还是蜂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下次我试驾新款唐L,咱们再聊聊那1000kW超充,到底是不是“营销噱头”。老铁们,咱们路上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