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指出,最近行业的压力真不少。3年前我还记得,合资品牌在全国的销量普遍上涨了15%左右,某些区域增长更接近20,但很多经销商说利润比去年掉了10到15个百分点。这种差距,还是挺扎心的。
讲真,行业压力其实很多。特别是供应链这块。去年底,我和一位维修工聊天,他说:车厂的零部件交货时间比去年多了30%,有时候一等就是两三周。这,还得看品牌。白牌车型的零件倒还算挺快的(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日系、德系那块,确实慢了一大截。想想供应链,就像是我们家做饭,原料一变,整桌饭都可能做不好。
很多品牌制定的目标,跟市场实际差得远。某品牌去年说要把市场份额提高5個百分点,但实际结果是销量没怎么涨,反倒库存在不断增加。很多经销商反映,库存压着,现金流都紧张。而厂家呢?一边逼着经销商达成目标,一边又不给足够支持。过去我翻了下笔记,几家厂商的售后赔偿支出比去年增长了大概20%。这就好比一个餐厅,菜品越做越花哨,顾客反而少了。成本涨,利润就更难捞。
有人说,经销商现在真难做。这话我也同意。特别是库存结构调整这块,其实也挺折磨的——有的车型还热门,但库存太多,占了不少资金。供应链不畅,又提高了采购成本,导致毛利压得很紧。你知道,毛利如果从原本的8-10%,一下掉到5%,还要保持现金流,难度可想而知。
但转念一想,行业转型也带来机会。二手车市场。这块去年我和一个朋友谈,他说:二手车,利润其实还不错,如果渠道走得顺畅,能赚个10%到15%。前提是你得有渠道资源。还得靠规范的服务保障,否则消费者还得担心挂羊头卖狗肉。
对了,聊到渠道。很多经销商反映,加盟和渠道管理的难度变大了。还记得我想起一件事情,昨晚和朋友喝酒时,他说:我们这批经销商,其实就像的代理,经常面对厂家的返点政策变动,有时候都要拼手速。这个比喻挺到位。厂商喜欢按季度调整政策,让经销商措手不及。你说,这样的关系,好像打牌,牌面不公平,但人家还是得硬打。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一张照片,是我去年去某经销商的仓库,堆满了未售出的SUV。那天他们说:如果再卖不出去,这批车还得存着,利息算下来,每个月都得多付几千。这个压力,比我预想的还大。从供应链到消费者心理,环环相扣,想想都麻烦。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品牌厂家总是专注于产能增长,而忽略了营收和利润?这就像是追付出,结果失去了本应的利润空间。是不是也有点追逐虚无的味道?可能他们觉得只要生产出来,市场会自我消化,结果反而逼得经销商和渠道都变得越发紧张。
关于我有一个没想过的猜测:行业可能会逐步向更灵活的供应链靠拢。这也是市场的必然——谁都不想每天焦头烂额,但目前,大家都在硬撑,就像走钢丝。有没有可能,某个品牌通过引入线上直供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我觉得,这个套路或许能缓解一些压力。(这段先按下不表)
那你觉得,最大的提升空间在人家还能突破哪块?销售模式?还是售后服务?我总觉得,车虽然不便宜,但客户最看重的,还是那点心里踏实。能不能实现这个,还是得看行业怎么调整。
行业变化太快,像是在高速路上拉手刹。经销商的压力,不只是利润的事,还跟心态、未来的布局有关。有人说,这行业都快变成仓库了。我也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少点烦恼。
哎,真有点烦人了,但又觉得,这一轮转变,说不定是个洗牌的机会。你觉得呢?未来哪个环节会成黑马?或者,是不是某个新兴渠道会成为救命稻草?真想听听你的想法。
——
这篇稿子里,有不少细节体现出了行业的实际状态,也尽量加入了一些真实感的场景。你看,这样写够接地气吧?如果你喜欢,我还能帮你拓展个角度或者补充一些具体案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