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以后就会知道,自吸和涡轮增压不是一回事,区别太大

买车时销售总是一脸轻松地说:“涡轮增压和自然吸气差不多,不用纠结! ”但你知道吗? 有人因为这句话,三年后修车多花了两万块。

你以为发动机的区别只是“呼吸方式不同”?堵车时踩油门的暴躁延迟,高速超车的肾上腺素飙升,修车单上的五位数账单,这些才是真实的车主血泪史。

吃亏以后就会知道,自吸和涡轮增压不是一回事,区别太大-有驾

今天我们就揭开“差不多”的谎言,看看涡轮增压和自然吸气这对冤家,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你踩下涡轮车的油门,排气管里的废气正推动着每分钟15万转的涡轮叶片。 这个被加热到600℃的金属怪物,把空气压缩后塞进发动机,让1.5L的小排量爆发出2.0L的动力。

这种爆发需要代价:堵车时每次轻点油门,都要忍受2秒的动力延迟,紧接着就是突然的推背感,你的家人可能正抱着塑料袋吐得昏天黑地。

自然吸气的车主在隔壁车道笑而不语,他们的发动机像呼吸一样自然,踩多少油门就给多少动力,堵车半小时还能淡定喝咖啡。

涡轮增压车型的市区油耗比同排量自吸车高10%,频繁启停让涡轮根本来不及介入。

某德系1.4T车型实测油耗8.5L/100km,同价位日系2.0L自吸才7.8L。 涡轮车必须喝95号汽油,每年油费多出1500块。

吃亏以后就会知道,自吸和涡轮增压不是一回事,区别太大-有驾

涡轮车必须用398元/瓶的全合成机油,而自吸车用198元的半合成就能搞定,六年保养差价足够换四条新轮胎。

修车师傅最清楚这两种发动机的脾气,涡轮车的维修工位上,经常躺着因高温变形的中冷器,或者被积碳堵塞的废气旁通阀。

某自主品牌涡轮车5年车龄后,涡轮故障率高达23%,换个涡轮就要8000块。 而自吸发动机的维修清单上,最常见的是200块的氧传感器。

打开二手车市场,日系自吸车的残值率比德系涡轮车高15%,车商收车时总会多问一句:“这车带不带T? ”

那些吹嘘涡轮增压省油的人,可能没在早晚高峰开过涡轮车。转速表在1500转徘徊时,涡轮就是摆设,1.5T的动力还不如1.6L自吸。

开上高速又是另一番景象:涡轮一旦介入,2.0T车型能榨出350N·m扭矩,超车时的快感让人上瘾。反观自吸车,想要同样的爆发力得把转速拉到5000转,发动机的嘶吼声简直像在骂你。

吃亏以后就会知道,自吸和涡轮增压不是一回事,区别太大-有驾

这种分裂的性格让很多车主纠结:工作日通勤时恨不能把油门焊死,周末跑山时又觉得这推背感真香。

耐用性才是真正的照妖镜。涡轮工作时的900℃高温,会让机油以两倍速度劣化,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某车型每5000公里就要加1L机油。

丰田的2.0L自吸发动机,10万公里才需要第一次清积碳。在黑龙江零下30℃的早晨,自吸车一把着车的概率比涡轮车高40%。

涡轮车的设计寿命往往只有15万公里,而本田的K24自吸发动机,跑30万公里刚过磨合期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果你每年跑2万公里高速,涡轮增压能省下200小时超车时间;要是天天在市区蠕动,自吸车能省下60%的路怒症发作次数。

年轻人为颜值和参数买单时,总幻想自己是秋名山车神。真实情况是,90%的涡轮车直到报废,都没机会让涡轮满负荷工作超过100小时。

吃亏以后就会知道,自吸和涡轮增压不是一回事,区别太大-有驾

那些吹捧涡轮的评测视频,永远不会拍三年后车主看着维修单双手发抖的画面。

再听到销售说“都差不多”,建议你打开手机计算器:涡轮车六年使用成本比自吸车高2.3万元,相当于每年多花一个月工资。

去修理厂转转,问问师傅们自己的车带不带T,答案会让你吃惊,80%的机修工都开着十年车龄的自吸车。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愿意为瞬间的推背感付出每年4000块的代价吗? 评论区等着看你的血压数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