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个反常的现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渗透率已经突破50%: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赛力斯问界、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的销量轮番登顶。
中国充电补能基础设施遍布一二线城市,并加速向县城和农村扩展,私人家用充电桩市场也不断扩大。
电动智能汽车毫无疑问,已经是很受欢迎的新国货品牌。
另一边是欧美车企在电气化转型方面,反反复复,奔驰和奥迪等接连放弃全面电气化。
面对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浪潮,中国和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反应明显不同。
北美地区,美国特斯拉一枝独秀,福特和通用等老牌百年车企,油车产能萎缩,电车产能也起不来。
欧洲地区电动智能汽车技术和工厂一片空白,拿不出一个像样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
亚洲日本一开始押注氢能汽车,点错科技树,错过纯电车红利,现在执着于油混车。
亚洲的韩国更是一言难尽,现代和起亚一退再退,纯电车产业也搞不起来。
为何在中国很有前景,也是未来趋势的新能源汽车,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却不受待见呢?
小编查找资料研究后发现,有4点原因让欧美日韩对新能源汽车举棋不定,很现实:
产业沉没成本高,影响经济和就业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过去支出且无法回收回来的历成本比如投入的时间和资金等。
工业革命过去一百年了,欧美传统燃油车产业也发展上百年了。
这里面是无数资金和设备,以及产业技术的投入和积累比如发动机产业等。
这些都是欧美国家汽车产业的沉没成本。
发展到今天,欧美日韩的油车产业和技术迭代升级基本都停滞了。
早已经凭借规模化发展和垄断市场份额,躺着赚钱了。
现在突然要躺平的欧美日韩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意味着要放弃过去的既得利益,推倒重来,需要莫大勇气。
欧美日韩车企困在沉没成本里,不愿意放弃没有增量,只有存量的油车产业。
除了沉没成本外,欧美国家还担心影响国内经济和就业市场。
汽车产业是欧美日韩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经济比重超过20%。
一旦放弃燃油车产业,意味着要在新能源制造业领域从零开始,重构一套产业经济体系。
需要重新投入千亿,甚至万亿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投入和打造实体生产线。
欧洲深陷能源经济危机,根本拿不出钱支持国内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
美国传统能源寡头也不允许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企业,争夺他们的利益和市场。
一旦推倒重来,国内数百万的就业岗位也会慢慢消失,还影响本国财政收入。
根据财联社的报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委托研究机构做了一个汽车研报,从2019年到2023年期间,德国汽车产业电气化转型,流失了4.6万个高薪汽车就业岗位。
日本等对汽车产业就业依赖严重的国家更是担心电动汽车产业冲击本国就业市场。
丰田章男直言若是日本转型电动汽车产业速度太快,日本会出现制造业真空,到2030年会流失550万汽车就业岗位,以及800万的汽车产能。
新能源汽车还做不到完全低碳环保
燃油车的尾气排放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
新能源汽车使用电力驱动,就不存在燃油等非电力能源带来的高碳排放,在使用侧可以实现电力碳中和。
这就是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的环保逻辑。
但站在能源供给侧看,欧美日韩国家都是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比如煤电和天然气发电等。
即使发展了电动汽车,解决了尾气排放污染,
但也只是将污染转移到能源供给侧而已。
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这些电力能源都是化石能源发出的高碳电力,还是会有污染。
中国则不同,中国已经完成国内70%以上的煤电设备改造,实现了清洁煤炭发电。
还在西部发展了光伏、风力和水力等清洁能源供电体系,构建了西电东送的新能源电力网络,与传统电网融合在一起。
中国发电量已经突破10万亿千瓦时,每年发电量都是高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超过40%。
即使未来新能源汽车规模不断增长,新能源供电体系也可以解决电动智能汽车的充电补能需求,实现供给侧的碳中和。
欧洲却还存在电力短缺问题,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和设备,进行新能源发电转型。
但电力成本太高,而且无法与传统电网融合,还是要依赖化石能源发电。
电动汽车的低碳环保在欧美日韩国家和地区很难做到,但中国却可以做到。
解决不了新能源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能一旦上来了,配套的充电站就得跟上。
欧美日韩都无法像中国那样建立遍布全国的充电补能基础设施。
欧洲、日本和韩国都是典型的能源外部依赖型国家。
欧洲早期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都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后,欧盟国家都失去稳定能源供应,陷入能源通胀。
日本和韩国则是岛国经济,要资源没资源,要能源没能源。
就连本国的汽车业务也是依赖全球市场的。
没有那么多能源资源去支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发电量,解决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公里的补能短板。
从国土面积看,日本和韩国太小了,小岛国没有足够的疆土和地域去建设庞大的电力网络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中国不仅有快充技术和超充站,还可以随时找到充电桩和充电站,解决补能需求。
在欧洲、日本和韩国却会出现新能源汽车无法便捷充电的问题。
没有中国这样的政产业策支持
汽车产业是国民支柱产业,是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的。
过去的工业革命,欧美日韩国家经济发达,都有足够的资金补贴和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本土燃油车产业发展。
甚至会设置高关税壁垒,保护本土燃油车产业的早期发展。
但现在欧美日韩国家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后,普遍陷入财政赤字,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产业扶持力度,自然比不上轻装上阵的中国。
中国还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长期投入,推动大型产业经济的发展。
而欧美日韩国家都比较短视,本土车企也无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投入,追求短期回报。
这一点从宝马、奔驰、奥迪和丰田等外资车企,在燃油驱动和电动汽车业务发展方面的观望和反复纠结就可以看出来了。
总之,不是欧美日韩不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而是有太多的现实考量和限制条件。
只能看着中国逐步获得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先发优势和产业主导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