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火、不爆炸——2026年7月起,这六个字将成为中国每一块动力电池的出厂底线。
工业信息化部一纸新规,让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迎来史上最严苛的安全升级。近日正式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于2026年7月全面实施。
新国标首次明确“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要求,彻底关闭了旧标准中“热失控后5分钟逃生时间”的缓冲窗口。面对这一革命性变化,诺马集团全球电池业务负责人Thomas Brendler直言:“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已成为影响安全的主因”。
01 三大“魔鬼测试”,电池安全迈入刀枪不入时代
新国标设置了三道地狱级关卡,只有全部通过的电池才能获得上市通行证。
在热扩散测试中,5毫米钢针将刺穿电芯,50秒内温度飙升至1000℃。与旧标准不同,新规要求整包电池必须全程不起火、不爆炸,彻底堵死了“逃生时间窗”的最后退路。
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剐蹭的极端场景。直径30毫米钢柱以150焦耳能量(相当于1.5吨重物从10米高砸落)猛击电池包最脆弱的三个点位,连续三次暴击后,电池外壳必须完好无损。
快充摧残测试则要求支持15分钟快充的电池,经历300次“满血复活”循环后,立刻接受外部短路挑战。这种严苛测试直指快充老化电池的安全隐患。
“新国标推动企业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热管理系统等,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流通汽车协会新能源专家章弘指出,未来动力电池领域将呈现 “强者恒强”的格局。
02 设计缺陷成安全短板,浸没式冷却引领技术革新
“实际中常遇到客户提供的模组、电芯设计存在问题。”Thomas Brendler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坦言,“边角电芯因底部设计缺陷无法有效热管理”。
设计阶段的模拟测试成为破解安全难题的关键。Brendler强调,开发时需提前模拟系统性能,确保电池组内所有电芯均能得到均等冷却,同时产品需完全密封以防液体接触电芯。
在技术演进层面,浸没式冷却成为高端车型新宠。其优势在于液体直接接触电芯,对温度变化反应更快、安全系数更高,尤其适用于充电快、耗电快的性能车。
不过这种前沿技术成本较高。Brendler透露,浸没式冷却系统成本可能比传统方案高出25%左右,因此目前主要应用于高档车型。
对于主流车型,标准化解决方案仍是更经济的选择。设计团队需要在安全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03 领军企业亮剑,安全防护卷出新高度
面对新国标的生死线,头部企业纷纷亮出“黑科技铠甲”。
问界M9的电池包在中汽中心实验室通过150秒极限火烧测试。在700-1000℃高温烈焰下持续燃烧150秒,静置2小时后仍保持稳定,未发生热失控。其五重结构防护设计在底部铺设超低导热材料,电芯间填充航空级纳米隔热气凝胶,构建出多层立体“隔热防火墙”。
星纪元ES搭载的77kWh神行电池包斩获首批新国标认证,实现 “零热失控” 通过热扩散测试。该电池包采用六层底部防护设计,在50多种碰撞工况下变形均小于5mm,热失控防护能力长达48小时无蔓延,远超新国标要求。
欣旺达动力则凭借独创3D液冷技术斩获2025年度“热芒奖”最具影响力企业。其研发的“热-冷直导”结构通过提升散热面积,使电池包散热效率与均温性能全面提升,成为行业前三实现10C+极充的电池企业。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也纷纷宣布旗下产品达到或超越新国标要求。五矿证券研报指出,新国标将带来电池热安全系统升级的投资机会,同时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
04 材料革命与成本博弈,固态电池前景可期
当设计成为安全核心,材料选择成为成败关键。“新国标不会影响公司现有解决方案,关键在于选对材料。”Brendler表示。
按照新国标设计,热管理回路液体化学成分需改变,必须改用特定材料。温度要求不高时,经济型材料足以胜任;要求提高则需采用温度、压力性能更优的材料,虽无须重新研发,但会增加成本。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方向,其热管理系统面临全新挑战。由于固态电解质导热性低,需要更高效的散热设计。
“固态电池需持续耐受较高温度,技术突破关键在于材料选择。”Brendler透露,适配固态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材料成本可能比传统方案高出10%~15%。
05 消费者成最大赢家,购车将获“安全标尺”
新国标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消费者。业内调研显示,近80%购车者把电池安全放在选车首位,远超续航和智能配置。
2026年后,通过新国标认证的车型将贴专用标识。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时只需认准 “GB38031-2025”标志,即可大幅降低自燃焦虑。
更实际的是,电池安全性能提升将带来保险红利。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理赔风险下降可能使车险费率降低30%,形成“安全升级→保费下降→用车更省”的良性循环。
面对新国标,消费者无需持币观望。“78%的车企其实已提前达标,”专家分析指出,“宁德时代今年4月就拿到首张新国标检测报告,比亚迪刀片电池、广汽弹匣电池的设计本就瞄准新标准”。
随着2026年7月1日新国标大限临近,一场围绕电池安全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在深圳某电池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反复调整冷却管路布局——边角电芯温差必须控制在0.3℃以内,这是新国标下设计合理性的生死线。
诺马集团产线上,一批耐1300℃高温的陶瓷复合材料正被裁切成型。这些单价高出传统材料15%的“安全卫士”,即将装配到某豪华电动车的电池包中。
行业洗牌已然开始。五矿证券预测,新国标将推动新能源车和电池产品优胜劣汰。那些在设计中解决了“边角电芯热失控”难题的企业,正赢得新一轮技术竞赛的主动权。
当第一批贴有“GB38031-2025”标识的电动车驶下生产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式告别了“自燃焦虑”的时代。
综合第一财经、中国润滑油信息网、汽车之家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