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卖35万,宝马i3跌至17万,谁还在为它买单?

17万能开走宝马?

这事儿听着就像天方夜谭,对吧?

可就在昨天,我亲眼所见,4S店里这场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曾经卖到35万的宝马i3,如今终端报价直接腰斩,18万区间就能拿下。

销售小哥都难以置信,小声嘀咕:“哥,这价格,真合适,以前想都不敢想。”

6.2秒的百公里加速,空气悬架,后驱布局,还有那标志性的蓝天白云…

放在三年前,这配置怎么也得50万起步吧?

现在,17万多就能把它开回家。

按理说,这该是万人空巷、争相抢购的场面才对。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曾卖35万,宝马i3跌至17万,谁还在为它买单?-有驾

笔者查阅了近期数据,宝马i3近一年的总销量仅为3.67万辆,月均销量不过3000出头。

今年更是惨淡,4月份仅售出2350辆,5月份更是跌至2312辆,6月份才勉强回暖至2605辆。

这销量,说实话,连不少国产新势力的零头都算不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豪华品牌,如今陷入如此境地?

曾卖35万,宝马i3跌至17万,谁还在为它买单?-有驾

价格跳水背后,是宝马的无奈与焦虑

说白了,宝马是被市场逼到了墙角。

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在华销量下滑了4.2%,与欧美市场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7月份,宝马试图通过涨价来摆脱价格战的泥潭,结果却适得其反,8月份销量直接腰斩,从6万辆骤降至3.48万辆。

这落差,何其惊人!

国产新能源汽车这两年发展势如破竹,比亚迪“电比油便宜”的口号响彻云霄,理想、问界、蔚来等品牌更是日新月异。

有网友一语中的:“在国产新能源面前,BBA已然成为低端产品,品牌力急剧下降。”

谁曾想,昔日高高在上的宝马,如今竟要靠降价求生存。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理想ONE已经行驶了15万公里,电池衰减仅为1%!

一年下来,电费仅需2000元,油费更是微乎其微,300元都算多了。

他算了笔账,这车再开15万公里也毫无压力,届时直接过户送人都不心疼。

这种经济实惠的用车成本,传统燃油车如何能与之匹敌?

宝马想重拾“质量取胜”的辉煌,但现实却是,其质量问题屡屡被诟病。

若想打价格战,又恐损害品牌声誉。

于是乎,在降价与涨价之间反复摇摆,让消费者也糊涂了。

硬实力与软肋的博弈:i3的双面人生

撇开其他不谈,宝马i3的硬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286匹至340匹的电机功率,匹配400牛米至430牛米的峰值扭矩,6.2秒到5.6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在燃油车时代,这几乎是3.0T X5的水平,如今20万不到就能拥有。

更令人惊叹的是,全系标配空气悬架!

这配置,在同级别车型中堪称“降维打击”。

要知道,燃油版X5的高配空气悬架车型,落地价轻松突破80万。

而i3,仅需20万出头就能享受到。

上周我去试驾,过减速带时,悬架滤震效果如棉花般柔软,驾驶感受几乎与3系燃油版别无二致。

宝马在底盘调校上的功力,可见一斑。

然而,续航里程的短板,却像一根刺,扎在i3的“软肋”上。

70度和78度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工信部标称续航分别为526km和592km。

但实际测试下来,只能跑到418km和489km。

虽然80%的达成率尚可,但放眼如今20万级的国产电动车,如深蓝SL03、零跑C01等,70度电池轻松跑出500km以上,100度电池更是能达到700km+。

i3的续航,在两年前或许还能勉强接受,如今已然捉襟见肘。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其车机系统。

坐进驾驶位,双联屏布局与3系燃油版如出一辙,操作逻辑依旧是传统车企的老一套。

导航加载慢半拍,语音控制只能控制空调。

与小鹏G6的XNGP、阿维塔12的鸿蒙座舱相比,简直如同老人机与智能手机的鸿沟。

我的试驾朋友直呼:“这车机卡顿得想砸屏幕,开惯了国产电车,真回不去了!”

曾卖35万,宝马i3跌至17万,谁还在为它买单?-有驾

质量问题更是让人心寒。

今年315晚会上,宝马530Li因传动轴异响被点名批评。

一辆售价46.5万的车型,出现如此低级的故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更有网友爆料:“宝马减配太严重,五系油底壳都用塑料的,看不见的地方全是减配。”

曾有车主在评论区无奈地表示:“说句实在话,宝马车的质量是真不行。

我开了七年的别克,十几万公里都没出啥大毛病,宝马车把我累得够呛。”

这番话,绝非空穴来风。

国产新势力的崛起,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如今的市场格局,可谓是风云变幻。

国产汽车的竞争力已然今非昔比。

问界M9单月销量竟能突破1.8万辆,这在数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国产品牌不仅在价格上拥有优势,在智能化配置方面更是碾压性的领先。

| 车型 | 价格区间 | 百公里加速 | 续航里程 | 智能化水平 |

| :--------- | :---------- | :--------- | :------- | :--------- |

| 宝马i3 | 17-18万 | 6.2秒 | 418km | 落后 |

| 比亚迪汉EV | 18-25万 | 3.9秒 | 600km+ | 领先 |

| 深蓝SL03 | 16-20万 | 5.9秒 | 515km | 领先 |

| 零跑C01 | 15-22万 | 3.66秒 | 717km | 领先 |

曾卖35万,宝马i3跌至17万,谁还在为它买单?-有驾

数据不会说谎。

当下年轻消费者对所谓的“豪华品牌”早已不再盲目崇拜,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国货。

这种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对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我邻居张哥,原本意向锁定i3,但在试驾了比亚迪汉EV后,立刻改变了主意:“汉的DiPilot能自动变道,车机还能流畅运行原神,宝马的这些功能太老套了。”

归根结底,i3的困境在于,它仍然用燃油车的思维在打造电动车。

动力和底盘这些传统优势被发挥到极致,但三电系统和智能化方面的短板却暴露无遗。

如今的消费者选购电动车,早已不是仅仅看重加速性能和品牌光环,续航、车机体验、智能驾驶辅助,缺一不可。

有网友曾言:“国产品牌汽车将德系日系踢出中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这句话略显绝对,但从当前趋势来看,国产车正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

价格战只是表象,真正的较量,在于产品力和用户体验。

宝马若想重获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光靠降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质量把控和服务态度上狠下功夫。

17万的宝马,究竟值不值?

17万的宝马,听上去的确让人心动。

但将其置于2025年的电动车市场大背景下,单凭品牌和底盘已不足以制胜。

传统车企的转型,绝非简单地换装电池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补齐智能化、用户体验等“新功课”。

否则,即便价格再低,年轻一代消费者或许仍会更青睐那些“能聊会玩”的国产电动车。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整个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

新能源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

过去,人们购车或许更看重品牌与面子;如今,实用性与性价比成为了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宝马17万的价格确实有着不小的诱惑力,但面对国产新能源车的强劲攻势,这份价格优势又能持续多久?

更何况,考虑到宝马在质量上的隐忧以及后续的维护成本,许多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省心省力的国产品牌。

用“卡位尴尬”来形容宝马i3的处境,或许再贴切不过了——要面子的老板瞧不上,追求实用的家庭用户觉得它“鸡肋”,而追求新潮的年轻人又觉得它“土气”。

这仿佛是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找不到一个舒适的站立空间。

曾卖35万,宝马i3跌至17万,谁还在为它买单?-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手握20万预算,你会选择降价后的宝马i3,还是配置全面拉满的国产新势力?

宝马此次的降价策略,能否重塑其在华市场地位?

抑或是,国产新能源车已然势不可挡,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期待您在评论区的真知灼见,也别忘了点个赞再离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