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的市场环境下,一家新造车企业应该如何正确迭代?一个品牌的成长进阶过程中应该遵循商业先行,还是品牌先行?随着小鹏G7的推出,小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7月3日,在央视新闻全程直播的见证下,小鹏G7正式上市,售价区间19.58-22.58万元。用相比预售价格低了将近4万元的价格推向市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小鹏寄希望于通过大幅的价格差来促进终端对于这款车的感知和需求。
不过,当所有人把目光聚焦于小鹏接下来的市场声量、终端销量,期待其要如何实现年销38万、4季度盈利的「阶段性目标」时,也不应该忽略了,在一系列内部调整变革后,围绕着新产品、新技术、新布局背后,小鹏真实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源于一家高价值品牌未来发展的内外部信心。
尤其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对比新势力更新势力的车辆表现,让小鹏在今天的汽车市场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新鲜感」和错位优势……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理解小鹏G7,要先从算力开始」
作为首款具备L3级算力的AI汽车,G7首次上车了小鹏全球首发的自研图灵AI芯片,单颗算力达到750TOPS,是目前量产车型中算力最强的智驾芯片,在搭载了3颗图灵AI芯片后,小鹏G7的有效算力达到2200TOPS+。
要知道,目前行业主流车型的算力普遍在80-700TOPS,例如极氪001双Orin-X 芯片算力为 508TOPS,小鹏G7达到行业普遍水平的3-28倍。即使与英伟达最新的 Thor 芯片(单颗 2000TOPS)相比,小鹏 G7 的三颗图灵芯片总算力仍高出 10% 以上。
不过,对于这一数字,更多人只是空有情绪而无概念,2200+TOPS算力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款作为工具属性的汽车究竟需不需要如此高的算力?
不同于很多企业或者消费者对于AI 的理解,虽然接入了AI大模型,但AI更多是作为一个应用而存在,主要是与用户进行聊天;而在小鹏汽车看来,一辆AI汽车的核心,是让AI在系统层面,可以任意调用车内的其它程序,甚至可以实时控制空调、座椅、车灯等车辆硬件。
在小鹏G7上,通过超强智能预瞄+「太极」AI底盘自学习的系统,当车辆即将驶过减速带,智能预瞄系统会提前感知到前方的路况,将信息立刻反馈给智能AI底盘系统,后者迅速做出反应,通过调节悬架的阻尼和刚度,使车辆能够以更平稳的姿态通过减速带。
配合行业首发的智驾大脑+小脑 VLA-OL模型和首发VLM视觉大模型,小鹏能够让车辆像人类一样主动理解、推理和决策,包括在塌陷避让、救护车避让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类人般智慧,同时在人和汽车当中形成一个对话入口,实现本地聊天、主动服务、多语言等情感功能。
对于小鹏而言,在成本范围内,尽可能提供更大的算力,不仅是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也是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用车体验。并且,基于目前智能电动汽车的迭代速度,赋予车辆更高的算力,本质上也是为未来至少2~3年留出一定的算力冗余。
2
「家用车里科技含量最高的,科技车里家用属性最好的」
除了算力、芯片带来的极致的智能表现,在整场发布会中,不难发现,区别于过去对于科技、智驾等技术参数的强调,无论是小鹏G7产品逻辑还是营销表达,都倾向于一种温情脉脉的场景化叙事,建立在对于家庭用车的深度洞察,导向满足家庭用户最迫切、最实际的诉求上。
这是因为,2024年,20-25万新能源SUV销量同比增长34%,渗透率突破28%,是新能源汽车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而在这一市场中,有超过60%的用户是家庭用车群体,其综合需求所形成的市场驱动力,恰恰契合了小鹏G7围绕20万级纯电SUV的核心产品差异点。
比如,不同于很多车企的惯常做法,搭载5C超充AI电池,小鹏G7在保留了80.8度的大电池规格基础上,整车续航达到702km,加上全系标配的800V高压平台,SOC从10%充到80%仅需要12分钟,极大程度上降低家庭用户在出行过程中的里程焦虑。
再比如,尽管定位中型SUV,但细心的朋友都能发现,小鹏G7的车长实际上比G9还长,长宽高更是全面压制Model Y等同级竞品。基于车身尺寸带来的优势,小鹏G7的整车空间容积比Model Y多出一个单人衣柜的空间,前后排头部空间相比同级普遍高20-30mm。
此外,在收纳设计方面,小鹏G7也展示出很多「灵性」的细节,全车配7处手机专属收纳、雨伞收纳、无极悬停磁吸桌板、5.9L电子密码手套箱,甚至全车配有5个小挂钩,可以挂早餐、衣帽、宝宝毛绒玩具,将这些所有用户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统统上车,小鹏G7不是为了搞噱头,而是真正精准解决家庭用户出行的难题。
从空间设计到智能场景,从技术普惠到营销表达,小鹏 G7 的每一处细节都围绕「家庭」展开,围绕对于家庭用车的深刻洞察和用户需求的本质回归。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难以窥见小鹏围绕G7的真实期待——做一款家用车里最有科技含量的、科技车里家用属性最好的产品。
3
9分钟大定破万,G7会是小鹏冲击高端的「爆款」吗?
G7的推出,往往被外界视为推动小鹏下一阶段销量与利润平衡的关键车型,用相比P7+和Mona M03两款爆款车型更高的溢价,承载小鹏接下来突破盈利结构失衡的使命。但更多人没注意的是,G7更是小鹏向市场证明拥有持续打造爆款产品的体系能力的重要车型。
今年6月,小鹏新车交付量达到34,611台,相比去年同期大幅跃升224%;今年1-6月,小鹏累计交付量已经达到了197,189台,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小鹏整个2024年的全年交付总量。可以看到,无论是月度、季度还是半年维度,小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跨越规模门槛,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化和品牌影响力正日益显现。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最终的定价环节中,小鹏会发布一个比预售价低了将近4万块的最终定价;为什么在预售全系702km续航的基础上,加推了售价更低的长续航版本……
正如何小鹏对这款车的期许,「我们希望这款车最终要大卖特卖」,在正式发售后的9分钟内,小鹏G7的大定订单迅速破万。尽管何小鹏在发布会后的群访环节中谦虚地表示,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20万,其实小鹏不准备公布。但并不妨碍人们仍然能够在如今的市场下行期内,窥见这组数据的含金量。
据了解,今年四季度,小鹏还将在G7推出增程版本,进一步推动产品在终端的规模效应。要知道,在目前的新能源领域,增程式车型正在迎来发展的春天。今年前5个月,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0%,相比之下,此前高歌猛进的插混却反而呈现在同比增长停滞的状态。
按照规划,2025年,除了G7,围绕着AI技术的深度结合应用,小鹏接下来还计划推出新P7、G01等车型,与G7一起分别瞄准SUV、轿跑、增程三大细分市场,在推动规模持续上量的同时,持续加深「技术小鹏」的标签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