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加速演进的今天,汽车安全已从单一的碰撞防护升级为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7月下旬,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中汽中心标准院)与理想汽车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及标准法规研讨会”在江苏常州落幕。这场以“未来场景乘员保护”为核心的会议上,中汽中心标准院和理想汽车共同启动“智行守护:面向未来场景的汽车乘员保护创新技术及标准共性研究平台”,同时发布《智行安全:中国汽车安全部件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图书,旨在引领面向未来场景的乘员保护创新技术与共性标准研究高地建设。
理想汽车研发运营副总裁廖孟军表示:“我国汽车安全标准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汽车安全标准体系。未来,理想汽车将与中汽中心标准院紧密协同,积极探索主被动融合前瞻技术研究,致力于为行业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贡献理想力量。”
当下,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能源汽车重量增加带来更大碰撞动能,辅助驾驶普及改变人机交互模式。在此背景下,传统被动安全标准已难以覆盖未来场景,亟需构建更具前瞻性的技术体系与标准框架。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重要一员,理想汽车持续推进安全技术的前瞻研发,已深度参与智能化、电动化及安全等领域近百项国家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理想汽车承担了车用AI、撞后救援、零重力座椅等标准体系的预研工作,力求将每一次技术创新转化为行业共识。以碰后救援为例,理想汽车的碰后救援功能要求高达40项,比欧、美及国内通用标准多出一倍还多。除了提供车辆定位和基本信息,还能提供具体碰撞场景、车内乘员信息等,帮助救援人员迅速响应。碰撞后车辆可在1秒内将高压电降至安全水平,并确保灯光警示和车门解锁,避免二次事故和方便救援。碰撞后第一时间车门即可解锁,门把手能顺利弹出,理想汽车在所有碰撞事故中保持着零车门解锁异常的记录。
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乘员保护也面临诸多全新挑战:乘员可能脱离传统驾驶姿态,碰撞场景更复杂,对防护的“及时性”与“精准性”要求更高。对此,理想汽车早已超前布局“主被动融合”技术,突破传统安全的边界。
传统被动安全系统(如安全带、气囊)是“事故后被动响应”,而理想的“自适应防护系统”则实现了“事故前主动预判”。通过整合雷达、摄像头等环境感知设备的数据,结合车辆动态信息与乘员体型、坐姿等状态,系统依托实时算法精准预测碰撞风险与类型,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响应:根据撞击角度调节气囊刚度,依据乘员体重调整安全带预紧力,甚至通过座椅姿态调整降低伤害风险。这种“主动防御”思维,让安全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规避”。
此外,理想汽车与中汽中心标准院及各类行业机构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探索主被动融合前瞻技术研究,致力将“中国方案”持续转化为“国际标准”。正如廖孟军所言:“我们要将‘中国智慧’注入全球安全技术高地,让世界看到中国汽车的安全实力。”
【来源:人民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