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坐进汽车,只需说出目的地,车辆就能自动规划路线、避让障碍、平稳驾驶——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画面,而是吉利汽车正在用技术一步步实现的真实场景。这家从传统燃油车时代一路走来的中国车企,如今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将“智能驾驶”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从三年前的战略布局到如今AI技术全面落地,吉利用一场跨越千里的智驾战役,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无限可能。
战略蓝图:从台州宣言到生态布局
2025年初的浙江台州,吉利控股集团三位核心高管共同揭开《台州宣言》的深意。这份战略文件不仅明确了“2027年销量突破500万辆”的目标,更揭示了一个关键判断: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第一竞争力。正如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所说:“我们布局手机、卫星、AI大模型,看似跨界,实则都是为了打造更聪明的汽车。”
这种前瞻性在两年后得到验证。吉利不仅将翼真汽车整合为高端电动MPV系列,更让银河系列升级为独立品牌。就像拼图游戏中的关键一块,这些动作让外界突然看清:原来吉利早已在构建“AI+卫星+算力”的立体生态。当其他车企还在争论“纯视觉还是激光雷达”时,吉利已经通过30颗在轨卫星,让汽车具备了预知台风、规避塌方的“超能力”。一位车主分享的真实经历颇具说服力:去年夏季台风登陆前,他的银河E8突然自动调整路线绕开积水路段,后来才知道是卫星数据提前预警的结果。
技术破局:三级跳背后的硬核实力
智能驾驶的竞争本质是技术马拉松。吉利选择在算力、算法、数据三个赛道同时发力,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星睿智算中心2.0的23.5EFLOPS算力,相当于每秒完成235亿亿次运算——如果用这个算力数星星,只需要1秒钟就能数完银河系所有恒星。更令人惊叹的是AI-Drive大模型,它能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虚拟路况,让智驾系统在数字世界里经历比现实更复杂的考验。
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效果显著。2024年某次极端天气测试中,搭载千里浩瀚H9系统的试验车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大雾中,依然精准识别出突然横穿马路的仿真假人。现场工程师透露:“系统在虚拟世界‘见’过更糟糕的情况,这反而成了它的优势。”正是这种严苛训练,让吉利成为国内首个通过所有NOA功能测试的车企,其智驾方案的安全可靠性获得权威认证。
产品落地:让科技变得有温度
技术再先进,最终要回归用户体验。吉利深谙此道,推出的5级智驾方案就像“科技自助餐”:预算有限的用户可以选择H1方案,享受高速领航和自动泊车;追求极致的用户则能体验H9的全场景D2D功能。这种分级策略既保证了技术普惠,又满足了差异需求。
在杭州某银河体验中心,销售顾问演示了记忆泊车功能:车辆自主驶入地下车库,精准停进宽度仅比车身多10厘米的机械车位。围观人群中,一位中年客户感慨:“以前觉得自动停车是年轻人的玩具,没想到我这个驾龄20年的老司机也需要它。”这种真实需求的反响直接体现在销量上——搭载H1方案的银河E8上市三个月就卖出8万辆,其中40%消费者是首次接触新能源车。
生态共赢:打开未来出行新想象
当大多数车企还在单打独斗时,吉利已经构建起“车企+科技公司+卫星网络”的超级联盟。与阶跃星辰联合开源的多模态大模型、与星纪魅族共建的智能座舱,这些跨界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安卓生态,吉利正通过开放合作,让汽车变成能自我进化的“智能终端”。
这种生态力量在亚冬会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哈尔滨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中,350辆醇氢电动车稳定完成接驳任务,其耐低温性能引发行业关注;而1250辆智能精品车组成的车队,通过车路协同系统实现了秒级调度。这些看似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都汇入同一个目标: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
站在2025年回望,吉利这场智驾持久战的胜利并非偶然。从《台州宣言》的战略定力,到AI技术的扎实积累,再到产品矩阵的精准落地,每个环节都印证着中国车企转型升级的独特路径。正如那套能预知自然灾害的智驾系统,吉利也用前瞻布局证明:真正的智能驾驶,不仅要看得清眼前的路,更要看得见未来的方向。当越来越多的汽车装上“中国芯”、接入“卫星网”,这场关于智慧出行的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