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身边发生了一件跟汽车有关的大事,可能很多人还没太注意,但这事儿跟咱们买车,甚至跟国家汽车产业的未来都息息相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打开新闻一看,各大汽车公司的销量报告都特别漂亮,每个月都在说自己卖了多少万台,同比增长了多少,好像市场火爆得不得了。
可你要是跟开汽车销售店的朋友聊聊天,他们十有八九会跟你诉苦,说现在车太难卖了,仓库里堆满了车,压力大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这就奇怪了,一边是报表上的“高歌猛进”,一边是现实中的“愁云惨淡”,这中间的差额到底去哪儿了?
其实,这背后就藏着一个行业里长期存在的“怪胎”——“零公里二手车”。
如今,国家四个大部门联合出手,要给这个“怪胎”动一场大手术,可以说,这种混乱的现象很可能真的要走到头了。
咱们先得弄明白,到底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车”。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矛盾的,跑了零公里,怎么能算二手车呢?
说白了,它就是一台彻头彻尾的新车,里程表上的数字可能只有几公里,那是从生产线开到停车场产生的。
但是,它在法律手续上,已经被登记上牌了,所以身份就变成了“二手车”。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件新衣服,标签都还没剪,但因为有人先帮你付了钱,开了发票,这件衣服在名义上就已经“被人拥有过”了。
这种怪事是怎么出现的呢?
主要原因就出在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博弈上。
汽车厂家每年、每季度、每个月都要公布销量,这个数字对他们的股价、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至关重要。
为了让数字好看,他们会给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下达非常重的销售任务。
经销商要是完不成任务,年底厂家给的返点奖励就拿不到,这笔钱对经销商来说可是利润的大头。
眼看着任务完不成了,仓库里的新车又卖不动,怎么办呢?
经销商们就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办法:自己或者找个公司,把这些库存车买下来,然后去车管所办个注册登记。
这么一操作,在厂家的系统里,这些车就算“已售出”了,厂家的销量数据立刻就上去了,经销商也算完成了任务,可以拿到返利了。
可问题是,经销商自己买下这么多车,总不能真当自家车库用吧?
于是,这些刚刚上完牌,还散发着新车气味的“零公里二手车”,就被当做二手车,以一个比新车指导价低不少的价格,成批地卖给了一些二手车商或者专门做出口的渠道商。
这就形成了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闭环:厂家销量数据亮眼,经销商完成了任务保住了利润,二手车商拿到了低价车源,甚至有些国内消费者也能淘到比新车便宜的“准新车”。
大家好像都得到了好处。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在给整个汽车市场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尤其是在出口环节,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
这几年,咱们中国的汽车出口发展得特别快,这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的骄傲。
但是,大量的“零公里二手车”也混进了出口大军里,并且成了主力。
根据一些行业报告的数据,在每年几十万辆的二手车出口量中,有将近八成都是这种几乎没开过的“新车”。
它们为什么要披着“二手车”的外衣出口呢?
因为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很多国家对于新车进口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和比较高的关税,但对二手车的限制就宽松很多。
这些“零公里二手车”顶着“二手”的名义,就能轻松绕过这些壁垒,以更低成本进入海外市场。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家还利用这个漏洞,骗取国家为了鼓励汽车出口而设置的补贴。
这样一来,后果就非常可怕了。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咱们某个国产品牌,辛辛苦苦在海外建立起正规的销售网络,投入巨资做宣传,建立售后服务中心,好不容易把一辆新车的价格稳定在了一个合理的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结果,旁边突然冒出来一批一模一样的“零公里二手车”,因为逃避了关税还能骗补贴,价格比你正规渠道的便宜一大截。
海外的消费者一看,肯定会犯嘀咕:这车到底值多少钱?
这个品牌的价格怎么这么乱?
这不仅让我们正规渠道的经销商血本无归,更严重的是,它直接摧毁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消费者心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价值和信誉。
这无异于一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价格战,把市场秩序搅得天翻地覆,最终损害的是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这种乱象,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任由它发展下去,那些踏踏实实做产品、搞研发、建渠道的企业就会被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活活拖垮。
当整个行业都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大家都没钱赚或者只能赚点辛苦钱的时候,就难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动歪脑筋,比如在用料上省一点,在工艺上差一点,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普通消费者。
所以,这次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和海关总署四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新规定,可以说是打在了蛇的七寸上。
这个新规定里最关键的一条是,从2026年1月1号开始,一辆车如果上牌登记还不到180天就想申请出口,那就必须额外提供一份由汽车生产厂家亲自盖章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
这招实在是太精准了。
汽车生产厂家会愿意给这些扰乱自己海外价格体系的“零公里二手车”盖这个章吗?
他们当然不愿意。
他们自己花大价钱在海外布局,就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维护品牌形象。
现在有人要把同样的车低价倾销到他们的地盘上,还跑来找他们自己开“通行证”,这无异于请人来砸自己的饭碗。
所以,厂家这道关,这些车是绝对过不去的。
这个政策,就等于给“零公里二手车”的灰色出口通道,上了一把打不开的锁。
它并没有禁止所有正常的二手车出口,而是用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把那些企图钻空子、扰乱市场的车给精准地拦了下来。
这既是对正规经营者的保护,也是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这次的重拳整治,是一次深刻的行业秩序重塑,目的是让市场回归健康,让真正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好品牌能够脱颖而出,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应有的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