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人精神”到“精致爹味”,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

哥们,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魔幻的现象。

曾几何时,咱们聊起日本货,那感觉就像聊什么黑科技,什么匠人精神,什么一个马桶盖都能让生活原地飞升。谁家要是搬回一台索尼特丽珑,那都不是看电视,是瞻仰圣物。

从“匠人精神”到“精致爹味”,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有驾

现在呢?你去商场溜达一圈,家电区基本是国产品牌三国杀,日系品牌被挤在角落里,像个过气网红,偶尔有人路过,投去一个“哦,你还活着”的同情眼神。

汽车圈更骚,以前买车不看两田一产,都感觉自己不懂车。现在你跟朋友说要买辆日系新车,对方大概率会用看史前生物的眼神看你,然后问你一句“哥们,充电桩很难装吗?”。

这种从神坛到“也就是个商品”的转变,背后不是什么简单的“国货崛起”四个字能概括的。

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商业真人秀,叫《当老师傅遇上街头霸王》。

老师傅一板一眼,招式华丽,讲究传承。

街头霸王没有章法,王八拳乱抡,但就是快,就是狠,一板砖就能把你干懵。

而我们,就是这场秀的现场观众,用钱包投票,决定谁才是最终赢家。

从“匠人精神”到“精致爹味”,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有驾

1

很多人分析日本制造的衰落,总喜欢提那个老掉牙的《广场协议》,说美国人一纸文件就把日本干趴下了,然后就是“失去的三十年”。

这说法,就像解释一个人为什么考不上清华,是因为考试那天早上没吃饱一样,不能说全错,但绝对是避重就轻。

从“匠人精神”到“精致爹味”,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有驾

把锅全甩给外部环境,是一种精神上的偷懒。

日本制造的真正问题,出在内部,出在他们引以为傲的那个“匠人精神”上。

这么说有点反常识,匠人精神不好吗?好,非常好。

在一个稳定、迭代缓慢的工业时代,匠人精神就是王道。你用二十年时间把一个螺丝拧到极致,你就是行业的神。索尼、松下、丰田,都是这么起来的。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互联网把世界推向了一个“快种快收”的魔幻纪元。

这个时代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不是把一个东西做到100分,而是用最快的速度把一个60分的东西扔到市场里,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到80分、90分。

你还在闭门造车,想着怎么给汽车发动机多加一个气门,隔壁的中国同行已经把车机系统迭代了三个版本,OTA升级推送了八次,车里都能唱KTV打游戏了。

这就好比一场拳击比赛,日本选手还在扎马步,练基本功,追求每一拳都打出教科书般的姿势。

中国选手呢?上来就是一套王八拳,不讲武德,拳拳到肉,专打下三路,趁你喘气的功夫就给你一记闷拳。

姿势可能不好看,但真能把对手打趴下。

从“匠人精神”到“精致爹味”,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有驾

日本企业的组织架构,是典型的金字塔,等级森严,决策链条长得能绕地球三圈。一个新产品的想法,从基层员工到社长,盖的章比《清明上河图》上皇帝的闲章都多。等最终决定要干了,中国的同类产品已经开始清库存准备上二代了。

他们的“匠人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异化成了一种精致的“爹味儿”。

总想着“我做的东西是最好的,你们用户就该这么用”。

而中国的厂商,信奉的是“用户是爹”,产品经理天天泡在用户论坛里,被骂得狗血淋头,然后扭头就去改,今天你想要大屏,明天就给你加上,后天你说车机卡,连夜优化系统。

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甚至在你开口之前,我就把服务喂到你嘴里。

一个想当你爹,一个想当你儿子。

你说消费者用脚投票,会选谁?

2.

光是模式的落后,还不足以致命。

真正给日本制造补上最后一刀的,是中国这个堪称“地狱难度”的本土市场。

中国的市场有多恐怖?它是一个把全世界所有商业模式都拿来跑一遍,然后筛选出最强蛊王的“炼蛊皿”。

在这里,单纯的性价比是活不下去的。

因为永远有人比你更便宜,卷价格卷到最后,大家一起死。

在这里,单纯的技术好也是活不下去的。

因为技术壁垒的窗口期越来越短,你今天搞出个黑科技,明天深圳华强北就能给你整出个平替版。

在这里,你必须是全能战士。

你的技术要过硬,价格要亲民,营销要能整活儿,供应链要稳如老狗,CEO还得能上直播间说单口相声。

在这种环境里被毒打了十几二十年活下来的中国企业,你把他扔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他都感觉像是在新手村虐菜。

而日本企业呢?

他们在本土市场过得太安逸了。日本消费者忠诚度高,市场变化慢,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世界还是那个样子。

当他们带着几十年前的成功经验来到中国市场时,直接就被干懵了。

他们的产品逻辑是:我有一个好技术,所以我的产品很牛。

中国厂商的逻辑是:用户有一个痛点,所以我用一堆技术组合起来解决它。

你看,出发点就完全不同。

从“匠人精神”到“精致爹味”,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有驾

日系车省油耐用,但车机卡得像上个世纪的产物。国产车可能小毛病多点,但大屏、智能语音、自动驾驶,这些用户天天能感知到的东西,给你拉得满满的。

这仗还怎么打?

你还在强调你的财报多好看,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

但中国市场这台X光机,能直接照出你肝上的阴影——你根本不懂你的用户。

3.

所以,现在我们还需要抵制日货吗?

这问题本身就有点过时了。

抵制的前提是,对方强大到对你有威胁。就像一头大象,根本不会在意脚下的蚂蚁,不是因为它大度,而是因为蚂蚁真的影响不到它。

今天我们在大部分消费领域,已经有了这种“大象心态”。

你打开购物APP,搜索家电、手机、日用品,排在前面的大概率都是国产品牌。这不是什么算法爱国,而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是国产货在质量、价格、服务、体验的全方位围剿下,把日系品牌打得节节败退。

消费者只是很诚实地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这不叫抵制,这叫优胜劣汰。

当然,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高端相机镜头、某些精密仪器、特定的美妆产品,日本制造依然有它的护城河。

那该买就买呗。

人家确实做得好,我们花钱买服务,天经地义。

这种消费对我们庞大的经济体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已经不是“要不要买日本货”这种情绪化的问题。

而是要思考两个更深层次的东西。

第一,我们当年是如何被日本制造的“神话”所影响的?未来,我们自己的品牌出海,如何去构建我们自己的“神话”,而不是重复当年那种简单的技术崇拜?

第二,日本企业今天掉的坑,我们自己会不会掉进去?当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会不会也开始听不进用户的声音,开始滋生“爹味儿”,变得傲慢和迟钝?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

把别人摔倒的姿势研究透了,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走得更稳。

至于那些还在货架上吃灰的日本商品,就让市场来决定它们的最终归宿吧。

毕竟,商业世界里最残酷的惩罚,从来不是被痛骂,而是被遗忘。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