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

最近总有人在后台发私信,问我对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甚至超过一堆发达国家GDP这事儿怎么看。

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也不是焦虑,而是觉得这事儿有点……滑稽。

就像你蹲在路边吃着十五块钱的盒饭,旁边有人指着天上的云说,那朵云的估值已经超过了你们小区所有房子的总价。

你除了“哦”一声,还能说啥?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这跟你手里的鸡腿有半毛钱关系吗?

大部分财经新闻都在渲染一种“见证历史”的宏大叙事,什么科技奇点、新工业革命。

这些词儿都对,但太空泛了,离普通人太远。

我们得把这事儿翻译翻译,翻译成我们能听懂的家长里短。

拉长时间轴看,你会发现一个铁律: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个公司,它的主营业务,会从一个“可选消费”变成所有人都离不开的“基础设施”。

这时候,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公司,而是变成了时代的“收费站”。

想想一百多年前,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

在汽车普及前,煤油灯是奢侈品,石油是众多能源选项之一。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但当内燃机把世界绑上四个轮子后,石油就从“商品”变成了现代社会的“血液”。

标准石油控制了炼油和运输,它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收费站。

你开不开车是你的自由,但只要开车,就得给它交钱。

再后来,是贝尔创立的AT&T。

电话刚出来时,是有钱人的玩具。

但当商业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即时通讯时,电话网络就成了“基础设施”。

AT&T铺设了这张网,它就成了信息时代的收费站。

它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给股东派发稳定的股息,因为不管经济好坏,电话费你总得交。

到了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顶峰,这个角色是思科。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当时所有人都相信,未来的一切都要跑在互联网上。

那谁来提供网络的“水管”和“阀门”?

是思科。

所以它的市值一度超过微软,成了全球第一。

逻辑同样是:你可以不上网,但只要上网,你的数据流过的路由器,八成就是思科的。

它也是个收费站。

现在,历史的剧本又翻到了新的一页。这个新“收费站”的名字,叫英伟达。

大家都在谈论AI,谈论大模型多厉害,能写诗能画画。

但这都是应用层的事,是“路面上跑的车”。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而英伟达,它不造车,它修路,而且是这个时代唯一的高速公路承建商。

它卖的不是显卡,它卖的是通往AI时代的“算力”,这是新的“水电煤”。

你想训练一个大模型?

得买它的芯片。

你想搞自动驾驶?

得用它的平台。

你想做科学计算、药物研发?

绕不开它的生态。

它成功地把自己的产品,从一个“打游戏挺爽”的可选配件,变成了新时代的“生产资料”。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一旦一个公司的业务,从“锦上添花”变成了“不可或-缺”,它的估值逻辑就全变了。

你不再是按它今年能卖多少货来估值,而是按它在未来几十年里,能从整个时代的进步中,稳定地抽走多少“税”来估值。

一个市值5万亿美元的公司,比日本全年的GDP还高,这正常吗?

从传统商业的角度看,当然不正常,甚至有点疯狂。

但从“基础设施收费站”的角度看,这可能只是个开始。

因为日本GDP代表的是一个存量经济体一年忙到头的产出,而英伟达的市值,代表的是全球资本对未来几十年一个增量时代的“产权定价”。

资本在赌,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一块蛋糕,都要被AI切走,而英伟达,就是那个卖切蛋糕的刀的人。

这事儿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第一,是资产的“虹吸效应”会越来越夸张。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巨大的资本黑洞形成了,全球的热钱、储蓄、养老金,都在往里灌。

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其他资产无法比拟的确定性。

结果就是,这个黑洞本身越来越大,而周边其他资产,比如传统行业的股票、非核心区的房产,可能会被慢慢抽干流动性,变得“无人问津”。

你辛辛苦苦在其他地方赚的10%,可能还不如人家资产价格一天波动的一个零头。

这就是所谓的“风格挤压”。

不持有核心资产的人,你的财富相对值,正在被快速稀释。

第二,是个人技能的“折旧”会加速。

一个收费站的建立,意味着旧的道路会被废弃。

当AI能完成大部分基础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时,那些依赖信息搬运、流程化操作的岗位,价值就会迅速归零。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就像高速公路修通后,那些国道边上的小饭馆和修理铺,生意必然一落千丈。

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路”变了。

我们每个人都得问问自己,我的技能,是跑在新高速上的,还是守在旧国道边的?

第三,别轻易被宏大叙事忽悠瘸了。

市场越是狂热,越要算算自己的账。

英伟达的股价再高,跟你我也没啥直接关系,除非你重仓了。

大部分人只是看客。

这种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后视镜投资”,看着别人赚钱眼红,然后一把梭哈冲进去站岗。

思科当年的故事还记得吗?

市值突破36万亿元,全球最大公司诞生,远超日本德国GDP,企业竞争格局加速重塑-有驾

它确实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它的股价从顶点跌下来,花了15年才解套。

基础设施的价值是永恒的,但资产的价格,是有周期的。

所以,捋捋这事儿,我的看法很简单:

英伟达的崛起,不是一个公司的成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一个“算力”取代“石油”成为核心战略资源的时代。

它的市值,是全球资本对未来下的一张超级赌注,这张赌注的背面,是传统经济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的剧烈洗牌。

对我们个人来说,与其去追逐那个已经高高在上的股价,不如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能力和资产,能够接入这个新的“基础设施”,而不是被它甩下。

是去学习使用AI工具提高效率,还是把资产配置里的一部分,投向代表新生产力的方向。

说到底,大国的GDP,科技巨头的市值,这些都是冰冷的数字。

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数字背后,我们每个人的饭碗、钱包和未来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看懂了这一点,比天天盯着K线图的涨跌,要有意义得多。

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