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市场这个巨兽胃口渐大、嘴巴却日渐挑剔的时代,“推陈出新”好像成了造车的新信仰。厂商们争先恐后往产品里塞花哨的功能,务求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但有趣的是,你会发现,原本应该在后厨忙活的工程师,渐渐被送到了前台——没错,很多新车的“耐久性测试”直接移交给了用户。广告里许诺着“终身质保”,实际上一出门就去修,加上时不时冒出来的“品牌跑路”,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了用户的“信仰试金石”。
但别急,这种画风在上汽大众这里变得格外反常。比如车门开闭10万次,你听着像是体力活,其实这套流程只是上汽大众验证可靠性的小部分。百二十度的暴晒、零下五十度的冷冻、整车9个月耐腐蚀测试,他们乐此不疲——不是为了折腾员工,更不是为了耍酷,而是践行一句朴素的原则:“市场准入,有一杆秤。”这把秤的分子由试验数据构成,分母则是市场反馈与自我革新。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说得直白:没有试验、没有背书,谁敢让产品登堂入室?毕竟,马虎造出来的是笑话,不是口碑。
结果摆在台面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中,途昂、ID.3、帕萨特PHEV和途观L分别荣膺细分市场的“三年”“一年”保值率桂冠,上汽大众凭油电同开成为“四冠王”。你可以说他们占了传统厚道的便宜,也可以归因于营销手段高明,但归根结底,东西扎实才是王道。因为,汽车这东西,说穿了买的是“时间的朋友”:低贬值、高可靠,才是用户持续买单的理由。
那为什么上汽大众能赢在保值率?简单点说,是对自己狠,对流程抠。据说,他们在整车和零部件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约8000项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大众自家标准,国际DIN/ISO/VDA标准。每一辆车,都要经受耐久、碰撞、极端气候、滥用等3000多种测试组合。举个栗子:10万次车门暴力开关、超极限暴雨测试,9个月模拟成12年腐蚀场景,道路测试里单车里程高达10万公里——相当于一个用户三十年的奔波。所谓“替用户踩坑”,其实是给产品提前“下地狱”。
当然,这只是保值率“潜台词”的一部分。汽车最终在二手市场的身价高低,还依赖于产品闭环——也就是品质、品牌、用户体验、服务体系的合力。就比如途昂,豪华大7座,空间大到可以安放一个“带娃遛狗”的中国家庭梦想,途观L则是中型SUV市场的优等生。更显眼的是新能源部分——ID.3拿到了纯电动车一级能效,火灾测试中两小时电池原地修仙;帕萨特PHEV把碰撞安全、节能经济、德系调校一锅端,也难怪合资新能源车型逆风翻盘。
看似硬核的产品力之外,上汽大众还玩了一把“反套路”营销。首先是行业首创的“一口价”,让经销商比拼服务而非价格战,这在同类汽车市场绝对是股清流;其次是终身质保的重拳出击。动力总成、底盘等核心零部件无里程、无年限限制,对所有SUV车型一视同仁。不怕你用,就怕你不敢用——这背后的信心,换来了市场的信任。当新车价格稳定、售后托底靠谱,二手车商也得服气。
宋健教授说得直白——整车必须跑全开发验证闭环,零部件保证性能匹配。上汽大众的每一步,不是靠PPT和广告,而是靠汗水和砖头砌墙。只有这样,保值率“四冠王”才能从数据里浮现出来。
总而言之,这家老牌车企用近乎偏执的标准将品质铸牢,又以市场化真金白银反哺品牌口碑。它的故事告诉所有激进创新的同行们:花活可以玩,但硬实力才是真护身符。在眼花缭乱的技术营销大战里,真正不变的永远是那一杆“责任的秤”。谁能替用户先吃苦,最后就能收获用户的“持续狂热”——这才是汽车保值率的本质秘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