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全新问界M7预售8天内小订突破19万份,这速度吓人,难怪华为余承东直呼远超预期。说实话,这个数字在咱国产新能源SUV里真是爆炸了,尤其是换购比例高达65%,这比例放哪儿都是闪亮的。昨天和一位问界4S店销售聊起,哥们一顿感叹:这回老用户买得真猛,尤其是咱那批老M5和M7非智驾版车主,换新车的劲头没减。
这让我想到一个场景,店里一个顾客问销售:真的是安全和智驾这么重要?销售笑了:你还真别小看,这俩是华为给M7最硬核的标签,别人跟不上。我觉得这话透着点儿道理——毕竟放眼市场,大家买车最多就是想省心又安全,其他那啥啥豪华感,在真正拿手的技术面前都得靠边站。
说到安全和智驾,我刚才心里突然蹦出来一个问题:这智能驾驶到底稳不稳?华为这套算是自家的算法还是贴牌?您别看他们宣传得多高大上,供应链里头技术研发就像盖房子,要从地基开始做起,芯片、传感器统统搭配,稍微一处环节掉链子,汽车智驾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得哪儿都不对劲。而且华为这种做法,应该像拼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堆,先得把基础——传感器硬件和运算硬件做到位(这段先按下不表),才可能保证算法跑起来不虚。
说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的小细节,M7纯电车型占比达到45%,这比例算挺高的(体感),比之前问界M9那个纯电跟增程1:10的比例变化明显多了。看样子,年轻消费群体对纯电接受度真有提升,可能是充电网络越来越密,续航焦虑减轻了点?不过这也让我忍不住问,纯电版本的用料和续航表现能不能撑得起这么大一块蛋糕?毕竟纯电车的续航和整体性能还真得有真功夫,不然批量换购怎么说得通。
对比下同级别的蔚来ES8,这两车可算是正面刚。这两款车价格相近,但其实在实际用车感受上差挺远的。ES8更强调豪华感和品牌溢价,好比在北京买房,位置一流但价格高。而全新问界M7则类似性价比更高的高级公寓,智能配置和安全配备扎实,实操中你发现M7的那套智能辅助驾驶,日常堵车和高速巡航都挺给力,但蔚来那套辅助系统像是给你穿了层软壳衣,细节处理上显得更细腻点。销售那边反馈,用户时常拿这点做参考:同价位选M7还是ES8?答案五五开,取决于你看重哪块。
其实我之前还以为智能驾驶是纯软件拼劲,硬件差别不会太大,后来细想发现不行,硬件布局就像厨房厨具,刀具、锅具齐了,才能保障做出好菜。研发链条里,供应商一家拖后腿,整个系统的鲁棒性就有问题。所以华为这次敢给预售这么高指标,背后肯定早就压着很深的供应链资源,不是单纯靠概念喊出来的。
很多人说问界外观不好看,我倒觉得挺有气质,跟几年前我亲戚试驾我问界M9的感受差不多。那回他开着M9,后来就定了M7。他说:品牌老用户买新车多半冲这个智驾和安全,不是外观。这句话里有事儿。对大多数买家,尤其那些经历过国内汽车市场早期品牌起伏的人来说,车得靠谱才行,颜值这东西,过了热忱期就退居二线了。
说到换购,65%比例虽高,但我心里有点小怀疑,毕竟样本有限,能保证这比例持续吗?我想到前几年某品牌刚推新车,老车主换购比例也挺吓人,结果交付跟不上,退单跑得一塌糊涂。M7这波订单真交付了没?信息里暂时没有提到交付压力,这让我多留点心眼。
来个临场小计算,假设M7的售价稳稳在30万左右,一台车的生命周期成本(百公里司机维护、充电、保险)估计在1.2元上下(体感),比燃油车省不少,但考虑智能配置和电池维护成本,能便宜多少还有待观察。你觉得这算个靠得住的省钱买卖么?
还有个事我没细想过,为什么华为敢把纯电比例提到45%?是不是因为他们在充电技术或者电池管理上有独门秘籍?(估算,样本少)千万别说只是跟风政策,背后总得有点底气。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你有没有想过,智能驾驶真的会不会闹出什么大事故?哪怕再安全,出现一两次大的安全隐患,车主信任瞬间崩?
这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跟智能化的普及息息相关。问界M7的市场表现目前看着很给力,场面热乎得很,但别急着下结论。这汽车市场就像一锅滚烫的火锅,光看表面很热闹,实际滋味还得慢慢品。
说回来,那天我在4S店看车时,触摸屏幕亮度和反馈速度让我有点惊讶,这种流畅感,感觉比以前国产车普遍流畅不少。细节抠得够。你们觉得,智能操作界面和实际驾驶体验哪个更重要?
这智能汽车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能真正改变我们开车的惯和体验?还是只是给车企的一场漂亮表演?用脚投票的人,是不是还得看后续交付和用车反馈?
咱们后续等着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