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最近着实有点焦头烂额。
你说这车吧,初出茅庐那阵儿,回头率简直爆表,雷总自带光环,热度居高不下。
可这还没过多久,风向标似乎就有点跑偏。
先是传出有车主抱怨,这前脸的保险杠,在日头下暴晒就走形,乍一听像个段子,结果小米还真出面认领了,说是极个别案例,包修。
紧接着,销量下行的消息也甚嚣尘上,甚至冒出“退订狂潮要让小米汽车一蹶不振”的论调。
小米方面赶紧出面澄清,否认此事,副总裁亲自站台,表示要跟用户促膝长谈。
这事儿,颇堪玩味。
你想,新车问世,有点小瑕疵,本也在情理之中。
但为何大家对小米如此锱铢必较?
盖因其自带流量体质,雷军的个人魅力、互联网造车的标签,都让它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聚光灯这玩意儿,既能让你熠熠生辉,也能让你暗影幢幢。
先聊聊这前保险杠的幺蛾子。
小米的反应堪称迅捷,姿态也算恳切,直接承诺“上门取送车,顷刻间修复”,这售后服务没得挑。
但症结在于,为何会涌现这种情况?
是设计上的疏漏?
抑或品控方面把关不严?
官方的解释是“间隙调整存在偏差,尺寸膨胀预留空间不足”,听着云里雾里,说白了,就是装配工艺欠火候。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互联网造车,速度固然可嘉,但质量能否匹配?
传统车企,经年累月的积淀,在供应链管理、质量管控方面,业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
小米涉足造车,时日尚短,经验匮乏,难免会遭遇一些磕绊。
但消费者购车,并非买PPT,而是要购入一件安全、靠谱的商品。
再说说销量下滑的势头。
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的周销量确实呈现跌势。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产能捉襟见肘,交付周期过长,消费者望眼欲穿。
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竞争对手环伺,比亚迪、特斯拉都在降价促销,小米SU7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
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期许值被拉得太满了。
起初,大家都被小米SU7的颜值、配置、智能化所俘获,觉得这车简直就是“后浪们的第一台心仪座驾”。
但真正上手一段时间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续航里程、驾乘体验、售后服务等等。
这种期望落空的境况,实则司空见惯。
好比你追求一位女神,起初觉得她完美无缺,但真正缔结婚姻后,才幡然醒悟她亦有不足之处。
小米汽车亦是如此,它并非尽善尽美,它也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至于“退订狂潮要让小米汽车一蹶不振”的说法,我觉得有些危言耸听。
毕竟,小米汽车的订单量依旧可观。
但退订现象的发生,也折射出一些问题:一部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心正在消磨殆尽。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出面辟谣,表示要与用户坦诚交流,这种姿态值得称道。
但仅仅依靠辟谣和沟通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
放眼当下新能源车市场,简直就是一片血海。
各大车企都在竞逐技术、比拼价格、角逐服务。
小米汽车想要脱颖而出,单靠“雷军”这个金字招牌是不够的,更需要拿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归根结底,造车不是玩互联网,不能仰仗营销和炒作。
它是一件需要长期躬耕、精雕细琢的事业。
小米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潜心笃志,步履不停,把产品打磨好,把服务做好,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好比那个前保险杠走形的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细枝末节,但它映射出小米汽车在质量管控方面仍有精进空间。
而销量下行的背后,也映射出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憧憬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小米汽车需要正视这些痼疾,才能真正蜕变为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