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颗到五颗:中国汽车激光雷达战局,到底谁能弯道超车?
激光雷达,汽车智能化的门面担当。曾几何时,消费者对雷达的印象还停留在“倒车哔哔响”,如今眼看着车顶多了各种“小尖塔”,心里都明白,没点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怕是都不敢自称“智驾”选手。2025年一开年,这项技术又迎来了“军备竞赛”级别的升级——有厂商一口气就往自家车头尾和四周怼上了五颗激光雷达。你以为是攒齐龙珠召唤神龙?还真差不多,大家都在拼谁家的“眼睛”更多、更灵。
先看一组数据。2025年前5个月,全国乘用车激光雷达安装量达到近70万颗,同比增长59.4%。头部自主品牌一马当先,贡献了绝大部分装机量。小米、理想、华为智界成为激光雷达在车圈的“带货担当”,但有意思的是,今年合资品牌更是开挂,一举暴涨208%。丰田、smart等经典玩家纷纷下水,布局从“观望”切成了“ALL IN”。
激光雷达装几颗,还真不是厂商头铁,买家愿买那么简单。迄今为止,主流方案多为1颗,装配量占到了绝对大头。说白了,单颗够用、价格不刺眼,消费者容易买账。可苹果不甘做桔,你升级我还升级。四颗雷达的方案今年如开挂般激增847%——有M9,有享界S9,直接把配置拉满。享界S800更是祭出“Huawei ADS 4.0”,前一颗192线大视角主雷达,车尾和车侧分别用高精度固态补盲——说是L3级自动驾驶,恨不得把全车都盯出3D效果。
更夸张的是,7月极氪9X直接把激光雷达数量拉到了五颗,甚至出现了“有眼无死角”的黑科技场面。主角之一,是国产SPAD SoC芯片。从此不再是国外品牌独美,索尼虽然在SPAD领域起步早,号称250米外掉一颗轮胎都能发现,但国产厂商速腾、禾赛等也杀出重围。速腾聚创实现了自研并量产,禾赛更是收购国外公司做技术升级,不再仅仅是“跟跑”,眼看就要“弯道超车”。
说白了,SPAD芯片的核心优势,叫做夜能视、快如风。极氪9X在乌漆嘛黑的地下停车场,还能精准识别障碍物,这要放在两年前,大家只会天真地幻想自己能原地“开上天”。而今,不甘人后的国产方案接连上线,速腾聚创的全固态E1R开始装车,甚至割草机器人也能搭载。禾赛科技把SPAD深度嵌入第四代芯片,点云更密、测距更远,还顺手把机器人市场一锅端。看到这里,哪怕你只懂一点点汽车,也不得不感慨一句:内卷不可怕,怕的是卷出花来了。
这场激光雷达“多眼之争”,比的早已不是“谁能识别更远的障碍”,而是谁能用同样的钱上更多芯、更强脑,还能装出个花来。资本、玩家、供应链全数上桌,车企们只好把“配置表”卷成“成绩单”,恨不能下周就让“五眼怪”开下楼。
当然,这场竞赛里有赢家也有输家。曾经吃香的SiPM芯片,如今已成稳守中盘,后浪SPAD技高一筹。作为消费者,且慢欢呼“下一辆买五颗雷达的”,短暂的欢愉背后,是技术路线生死线上厮杀的烟火。技术升级像极了围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拼命挤进来。国产芯片要想真正“弯道超车”,不是说提升一两个参数、跑赢某位国际友人那么简单,而是能否持续量产、降低成本、拓宽应用边界……这才是真正残酷的赛点。
最后,套用一句老话:聪明的“眼睛”看得见世界,但真正改变世界靠的,是技术背后的笨功夫。激光雷达该装多少颗不是终极命题,消费者能否因此远离事故、畅享自动驾驶,车厂是否能真正掌控芯片产业链,国产方案是否敢和全球巨头掰掰手腕——这些,才是这座“激光雷达塔”下值得深思的根本。眼数够多是显摆,好用才是王道。行业热闹归热闹,消费者却只想问一句:别让我的安全和钱包,一起“自动升级”就好。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