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对撞测试引热议
谁也没想到,理想i8的发布会最火的居然是一段对撞测试的视频。
就在前几天的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他们放了一段非常震撼的视频,就是理想i8和一辆重卡进行对撞测试的画面。
这辆重卡是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乘龙牌卡车,重量足足有8吨,而理想i8大概只有2.6吨左右。
理想i8碰撞测试表现优秀
视频里,理想i8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正面撞上了一辆重卡,结果你猜怎么着?理想i8的车身几乎没变形,A柱、B柱、C柱还有门梁都挺好的,一点都没弯。
再看看那边的重卡,驾驶室直接和货箱分开了,车轮还飞了起来,场面真是惨得不行。
理想i8侧面碰撞测试
其实除了这个测试之外,理想i8还发布了一个侧面撞重卡的视频。在那个测试里,理想i8的9个安全气囊全部弹了出来,电池包也没起火、没漏液,车门的把手还自动弹出来并解锁了,紧急报警电话也自动打了出去。
不过因为这次重卡受损不算太严重,所以关注的人相对少一些。
乘龙反击质疑测试真实性
乘龙卡车在舆论发酵之后,马上开始反击,说这次测试严重侵犯了他们的权益,还说是误导公众。他们还质疑这个视频的真实性,强调理想汽车是在特定场景下做的测试,跟实际开车跑路的情况差别太大,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理想汽车回应测试过程
理想汽车的回应挺有态度的,首先他们说这次测试是基于真实交通环境进行的模拟,整个过程都是交给第三方检测机构全权负责的,测试用的车、场地和设备都是检测机构提供的,理想这边没有参与指定。
之后,他们的高管还在社交平台上连续发声,表示愿意直播重新测试,看看结果如何。
理想i8碰撞测试解析
其实大家关心的,说白了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理想i8在正面撞重卡的时候,把重卡撞得车轮腾空、驾驶舱和货箱都分开了,这个测试到底是啥水平?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第二个问题是:这到底是不是理想故意设计的“剧本”,还是说那个重卡本身质量太差,根本扛不住?
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速度。很多人可能以为理想i8是直接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上去的,其实不是。
实际的情况是,理想i8是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一辆以40公里每小时行驶的重卡。两辆车是相向而行,所以它们的相对速度达到了100公里每小时。
这个速度有多夸张呢?
咱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测试标准。他们也有针对乘用车和大车正面碰撞的测试,但最严格的其实是“乘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这种测试方式。
这种测试就是模拟车子的一侧前部撞到卡车或者别的固定物,速度是64公里每小时。而且这种测试全世界只有两家机构能做,一个是中保研,另一个就是IIHS。
也就是说,理想i8这次的碰撞测试,虽然看起来像是100公里每小时的冲击力,但实际上它比IIHS的标准还要高一点点。所以这个测试确实挺硬核的。
IIHS侧碰测试解析
咱们来用更口语化的方式说说IIHS不同时期的侧碰测试。
比如说,当一辆车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一个固定的障碍物,这个情况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但如果你换一种情况——另一辆车也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朝你冲过来,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到更大的冲击力了。
学过初中物理的朋友应该知道,动能公式是E=1/2mv²。这时候两辆车相撞,相对速度其实不是简单的加在一起,而是变成了67%的增加。不过因为能量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实际碰撞的能量就增加了差不多178%,也就是说,撞击的力度几乎是撞静止障碍物的三倍!
当然啦,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化、不太精确的计算,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有个大概的理解。
回到理想这次的测试,他们在设定条件上做了一些调整:比如碰撞的角度,他们没选最难的偏置碰撞(也就是不是直接正面撞,而是斜着撞),但速度上却主动提高了难度。
不过从以往的报道来看,理想可能是参考了真实车主在现实中遇到过的事故场景来做测试的,这样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测试目的还是要贴近现实嘛。
碰撞物理原理详解
可以这样用更口语化的方式表达:
接下来的直播里,能不能搞点更刺激、更有挑战性的场景?毕竟直播嘛,就得有点看头,不然观众看了也觉得没意思。我猜不只是我一个人喜欢看这种“热闹”,对吧?
再说第二点,大家可能都在问:为什么在正面撞重卡的时候,理想i8能把驾驶室和货箱给撞开?这是理想i8太厉害了,还是重卡自己“低头”了?
其实大多数重卡都是非承载式车身结构,也就是说,驾驶室和货箱、底盘是分开的两个模块。驾驶室是固定在车架上的,而货箱直接焊在大梁上。这种设计虽然坐起来不太舒服,但好处是强度高、载重能力强。
在正面碰撞的时候,因为驾驶室和底盘不是完全刚性连接,所以可能会出现驾驶室向前翻的情况,但这不是断裂,而是惯性作用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牛顿的定律在起作用。
整个碰撞过程其实挺复杂的,因为两辆车的重量、高度都不一样,受力情况也完全不同。尤其是质量差距大的时候,加速度和车辆姿态的变化会特别明显。
举个例子,假设理想i8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过去,加上假人和设备,总重大概有2.7吨。按照物理里的冲量公式 F=I/t 来算,碰撞瞬间的冲击力至少能达到90吨以上。只要卡车受到的反作用力超过它自身的重量,它就有可能被“顶”起来,也就是所谓的“跳起来”现象。
总之,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物理规律在起作用。
碰撞测试解析
好,我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改写一下这段话:
先说说前面提到的驾驶室向前翻转的那个情况。其实只要驾驶室的重心和铰链旋转中心之间有高度差,那在碰撞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弯矩。如果这个力太大,最后可能就会超过驾驶室锁止机构的承受能力,导致它失效。
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卡车的车架前端基本上没怎么变形,驾驶室结构也完好无损,车门还能正常打开,说明这辆卡车本身没有质量问题,跟理想i8一样,也没啥大问题。
当然,也不能说理想在这次事件中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还是在于测试信息太不透明了。比如说,重卡驾驶室的锁止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撞击的角度、时间点、货箱装了多少东西这些细节都没说清楚。还有这次测试背后的数据分析,能不能专门拿出来跟大家解释一下?而不是只放一个撞击的画面就完事了。
希望理想以后做直播测试的时候,能把这些环节都完善起来,让大家看得明白、信得过。
其实说到底,大家对新车可能不是特别关注,但一提到碰撞测试,关注度立马就上来了。比如美国IIHS那个“卡车钻撞测试”就很出名,但它的测试对象并不是后方的乘用车,而是前方卡车的下护板结构。他们用同一款车去撞不同卡车的下护板,来测试这些卡车的车尾和侧面下护板,在被追尾时对后方车辆的安全保护效果。
所以,这种测试其实更多是看卡车本身的防护设计,而不是单纯看被撞的车有没有问题。
IIHS的这项碰撞测试,不只是用30%重叠的方式撞过去,还有50%重叠和100%重叠的测试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车头一部分撞到障碍物,撞得越少(比如30%),难度就越大;撞得越多(比如100%),也就是整个车头都撞上去了,难度相对低一些。这几种不同的碰撞方式,都是为了更全面地测试车辆的安全性能。
多场景测试提升参考价值
建议以后车企做测试的时候,也能多设计一些不同的场景,从更多角度去测试,这样结果才会更全面、更有参考价值。
还是那句话,咱们老百姓对这些碰撞测试结果看得越重,车企在安全性能上就越是不敢马虎,不敢偷工减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