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炸裂,汽车智能化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偷工减料!

汽车企业喜欢用中控屏控制一切,如此做的说法是为了车内更简洁、更美观,然而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此做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从而赚取更丰厚的收入,同时也是在激烈价格战下无奈的选择。
太炸裂,汽车智能化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偷工减料!-有驾
电车都喜欢强调它的智能化,而中控屏似乎已成为他们宣称智能化的标志,为此他们将中控屏做得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大的中控屏也集中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空调、音响控制等都在中控屏上操作,车辆故障显示等都集中在中控屏上显示。
然而分析机构J.D.Power指出,中控屏已成为诸多车主投诉最多的问题,原因是中控屏集成的功能繁多,大幅增加了车主操作车内功能的麻烦,调节车内空调温度要翻两三层菜单、耗费时间20-30秒,一些其他功能可能要翻五层菜单、耗费时间要近50秒。
如此做法大幅增加了驾驶员的行车风险,毕竟道路上的状况千变万化,驾驶员低头操作中控屏时间过长,很可能会导致车毁人亡的事故,由此导致了大量车主投诉这种设计,智能化不仅没能方便车主,反而给车主带来了烦恼,增加了事故风险。
太炸裂,汽车智能化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偷工减料!-有驾
有鉴于此,欧洲的Euro NCAP(欧洲汽车安全评鉴协会)已将实体按键纳入安全评级,要求进入欧洲市场销售的汽车转回实体按键,凸显出传统的实体按键更实在,为何汽车企业都知道实体按键更实在,汽车企业却坚持用复杂的中控屏呢?答案可能是为了偷工减料、降成本!
电车的成本本来就比燃油车贵,如今一台燃油发动机的成本已可低至数千元,而电车的电池中较便宜的磷酸铁锂也得600元每度电,而600公里续航的电车电池容量在90度左右,电池的成本就要5万多元,即使是某款电池容量较低的6万多元的电车,电池容量也近40度电需要2万多元。
这两年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非常激烈,去年的电车价格已下降了3万到7万,而今年以来又来了两轮价格战,猛烈的价格同样给汽车企业带来巨大的降成本压力,然而电池的成本已是固定的,难以下降,在其他方面降成本就势在必行,智能化显然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降成本,又有了智能化的宣传噱头。
太炸裂,汽车智能化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偷工减料!-有驾
业界人士指出实体按键的成本比用车机系统控制车内功能要高得多。以空调控制为例,控制面板就得要100元以上,因为控制面板上的表面塑料板要钱、后面的触控键等都要钱,而且还需要一块小的液晶显示屏,而这些触控信号连接到空调压缩机、风机等等都需要专门的线路和信号转换等,它的成本就更高了。
传统汽车企业的功能控制就更为丰富了,而且越是豪华车,功能就越丰富,这些实体按键都需要在车内的诸多位置安装,这都要设计师费心思地在车上合理布设,而胎压、发动机故障等还需要在仪表板上显示,这些成本都比他们集中放在中控屏上操作以及显示要高得多。
除此之外,采用实体键,汽车企业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测试,确保这些按键是否能满足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按压的力度、手感等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采用的材料是否舒适、耐磨,与车内的设计是否适配等,这都需要耗费时间和金钱,比电车啥都用中控屏搞定要贵得多。
太炸裂,汽车智能化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偷工减料!-有驾
凡此种种都导致采用实体键的成本大幅增加,而且还麻烦得多,相比之下,用中控屏就简单得多了,还大幅节省了时间,这也让电车更新换代比传统油车快得多,有车企甚至一年内就更新换代一次,如此更能明白汽车企业如此积极取消实体键,而用中控屏控制一切的想法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